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传统民居的抗台风屋顶结构
【发布日期:2020-05-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仙传统民居(图片来自网络)

 

台风的季节又要到来了,台风伴随着暴雨常常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危害。莆田地处东南沿海,每年都有台风经过,有时甚至正面袭击,造成巨大灾害。自古以来,为了防抗台风,莆仙传统民居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其营造模式受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非常明显,反映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莆仙传统民居一般是土木砖石、悬山顶、前后坡结构。一般座北朝南,有三至五间宽,两间深,中间为厅堂,东西两边为厢房。为了防抗台风,一般都只有一层或两层。两层的房屋,两边一般有僻舍(由正房向外靠着正房山墙盖出的偏舍),既增加了建筑面积,更起到保护山墙的作用。屋顶采用瓦承于椽、椽承于桁的架构。

为了防范抵御台风,莆仙传统民居特别是屋顶更采用了特殊的结构。

屋顶瓦片上都用砖头或规则的石头压住,以防台风刮走瓦片。脊梁上和屋顶两边砖石压得较多,首尾相接,其它部分只在凹面朝下的瓦片上每隔一小段压一个。台风对民居的破坏,最常见的是屋檐瓦片。莆仙民居檐口压得较重,往往几个瓦片迭起来,然后在檐头抹一层砺灰,瓦片上面再压上砖头或石块,防止大风掀起瓦片。两头山墙边檐口的压石也比较重。

脊梁做成高屋脊,比屋面高了不少。五间厢以上的大房子,一般做成三段脊,中间高,两边低,形成重叠。从横向看,脊头向两翼稍微翘起,以前两头是燕尾脊。

从前往后看,屋檐呈中间(屋脊)高、两边(前后坡)低、并堆叠着向两头翘起的样子。从脊梁到檐口,前(后)坡曲线下垂,檐口微微翘起。横着看,坡的两边也略微往上翘,整个前坡或后坡屋面有点像张开下垂的大网的底部,中部略为低洼。

前坡短,后坡长,即迎风坡短于背风坡。前坡下有遮阳的前廊,大门前形成长廊道。迎风坡坡度小于背风坡,使风易于通过。台风往往带来强降雨,如果从防雨方面考虑,屋面要陡一点。但陡坡屋面要比缓坡屋面承受更大的风压,不利于房屋的抗风。根据建筑学理论,对于双坡屋面,当屋面坡度角为25—30度时,屋面整体的平均风压最小,莆仙传统民居的屋面坡度接近这个范围。

而在莆田沿海地区,由于怕台风掀翻屋檐,出檐一般比较短,或干脆作成硬山顶。其屋脊翘起也相对较短,坡面斜度也较小,屋顶用长方体石块压瓦。

旧时盖新房子,屋顶一般只比较稀疏地盖上瓦片,压一些砖头,就完工了。过了一段时间,才去修屋面:把瓦片全部撤下,铺上望砖(铺在椽子上的薄砖)、瓦片,修脊梁、檐口,压瓦,使用砺灰粘结瓦片和压瓦石块(砖头),填实缝隙。只有到这个时候,屋面才算完工,才是安全能抵御台风袭击的。

在莆仙地区,不少老民居,屹立几百年,经历多少次台风袭击,仍然不倒。这当然要归功于其结构合理,牢固,质量可靠。

为了抵御强台风,往往用石头建造房子(“石厝”),这种房屋墙体十分坚固,经得起风吹雨打。水泥普及之前,这是最坚固最阔气的房子,在沿海比较常见。石厝大多只有一层,石墙用一面平整的不规则石块垒成犬牙交错的形状,窗户不大,连窗棂也是用石块做成的。

莆仙传统民居的抗台风性能结构,是一代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先民在应对气候灾害时,因地制宜,创造出地方特色的营造模式。(余学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