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心系桑梓 乐于奉献 ——纪念爱国爱乡侨胞林姣焕先生诞辰100周年
【发布日期:2020-05-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姣焕、何玉水贤伉俪 





爱国爱乡侨胞林姣焕先生(1920-1998)虽非教育家,也非大富大贵,却信奉“家贫子读书”的理念,竭尽所能,为家乡的教育等公益事业默默奉献……

年少离乡 历尽艰辛

林姣焕先生于1920年出生在莆田市华亭镇郊溪村一个佃农家庭里,在六位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因家境清贫,只读3年私塾尚未成年的他,为填饱肚子,不得不辍学四处打短工。一次,在为一家盖房的乡亲打短工时,土墙突然倾倒,他被当场压倒,村人七手八脚扒开墙体,将他送医抢救,他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艰辛的生存环境,加上为躲避“抓壮丁”,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年仅16岁的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背着少许干粮,跟村里下南洋的牵头人风尘仆仆地踏上下南洋的征程。

从家乡徒步走到泉州港,乘船远渡重洋抵达新加坡后,几经辗转来到当时未开发的马来西亚彭亨州,到姐夫谢振开的理发室当学徒,工资是12分钱。由于一直吃不饱,正值长身体阶段的他,每天用1分钱另买2支香蕉充饥,因此患上“水肿”等疾病,无奈又辗转到吉隆坡谢连处(姐夫弟弟)暂住。

此时,恰逢日本南侵占领整个东南亚,而英殖民政府落败而逃,造成民间民众疲于逃难,生活困苦,马来西亚整个国家处在兵荒马乱之中。彼时,下南洋的华人们自发在民间组织的各籍贯会馆发挥了关键作用。会馆领导挺身而出,协助安排各自籍贯的民众生活。他有幸获得兴安会馆领导安排,来到现今落脚的吧生中路,从当理发学徒开始,到自己开小理发室,到娶妻生子,到62女相继降生,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和事业,住宿尚寄人篱下,每月不足百元的收入却要担负十余口人的日常开支,日子过得仍然艰辛。

艰辛尚可克服,受人欺凌则令人愤慨。他开的小理发室有个近邻是富户恶霸,为人骄横无理,经常欺负他家。忍无可忍下,他带着理发的大剪刀,带着才小十余岁的次男三男,站在其家门口,愤怒地叫阵挑战。只见他手持大剪刀,怒气冲冲地说:“再欺负人就拼死!不怕死的就放马过来!”恶霸欺负人欺负惯了,本以为他良善可欺,没想到他那么血性,看他父子仨不要命“硬拼”,顿时焉了,从此在他家人面前再也不敢骄横了。

在艰辛的日子里,幸有贤妻何玉水女士在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之余,披星戴月割橡胶,起早摸黑种棕榈,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和滴水穿石的坚强毅力,带领全家人艰苦创业,经过30多年辛勤劳作,硬是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认准古训  萌生信念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谋生,但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始终系在心里。1969年夏天,离开家乡三十余年的他,说服了妻子儿女,带着全家人一点点积攒起来的盘缠,踏上了回乡探亲的客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交通、通讯还非常不便,他提前写信回老家,大致确定了到港日期,让幺弟林姣棋带着大哥的儿子到汕头接他。由于他离开家乡时,幺弟只有3岁,对二哥的印象早已模糊,凭着老家年长者说他耳朵后面长有一个痣的交待,叔侄俩人在汕头港很仔细地看着出港旅客的耳朵后面是不是有痣,并不断用莆田话对出港旅客喊他的名字,3天后兄弟叔侄三人终于见面了,演绎了一幕“少小离家老大回,兄弟相见不相识”的感人画面。

回到老家,在畅叙亲情、乡情之余,他得知幺弟从未上过学,看到村里的乡亲们生活清贫,小学还是在简陋破旧的庙堂里,很多小孩因为家贫没去读书,心里十分难过,毅然连返程的路费都没留,将身上仅有的500元钱捐给郊溪小学,让学校改善教育条件。这在当时1个农村全劳力年收入不足百元、600元能盖一座莆仙豪宅“四目厅”、他自己在马来西亚还是租住别人房子的年代,500元无疑是笔巨款。

由于捐款助学,他返程的路费是向亲朋好友们借的,但他无怨无悔,认准了“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个流传莆田民间千年的古训,由此萌生了为家乡教育事业提供长期资助的坚定信念,他对村里小他十几岁的好朋友李玉尧说:我回南洋后一定要撸起袖子、裤管拼命干,赚到钱就回家做公益。

不忘初心  践行诺言

回到马来西亚的他不忘初心,更加努力赚钱、攒钱。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积攒了一定资金后,他又为郊溪小学捐上1000元。这1000元在当时也是一大笔资金。当时吃工作饭的月资仅小几十元,物质匮乏、乡亲生活穷困。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儿女们事业的日益发展和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他回乡探亲的次数逐渐增加,每次回来,不管时间长短,郊溪小学是他必到之处,并为师生带来慰问金(品)。

1992年,在郊溪小学教学楼成为危房亟需翻建时,他和马来西亚侨胞林文椿、荔城纸厂老板林文洪各捐上1万元,为此学校还为他们分别命名一间教室作为纪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状况也逐年变差,但他牢记当年对家乡教育事业提供长期支持的诺言,在得到全家人一致支持下,他决定筹建“郊溪小学教育教学基金会”,用基金会的收益长期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为了使基金会资金来源有自己劳动付出的一份积累,他婉言拒绝了由次男林清山准拿督(中路百货市场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马来西亚执政联盟—马华公会中路支部负责人)全额出资的提议,坚持每天到中路百货市场门店收集整理废弃包装纸箱,并将出售所得积攒成“私房钱”。为此,不知内情的朋友还开玩笑说:清山生意做这么大,怎么还让老父亲顶着烈日在捡纸箱?林清山先生只好一笑而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他带着自己多年积攒的“私房钱”和家人的支持,设立了“郊溪小学林姣焕教育教学基金会”,基金会本金为10万元并归学校管理,利息收入用于学校奖学奖教,添置文具等。在当时小学教师的月薪只有三五百元的年代,这10万元凝聚了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据老校长林元粦介绍: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奖励优教优学的日子,至今,“林姣焕教育教学基金会颁奖大会”已连续举办了22届,每年这个时候,品学兼优的孩子们都会领到令他们激动不已的奖励金,这奖励金对他们来说是付出,是肯定,是未来的期许。每年教师节,学校教师还会收到一份基金会的慰问品。未来,奖教奖学将不断延续,年年如是。

令人惋惜的是,在基金会设立的第二年,他因病不幸驾鹤西去。临终前,他特别叮嘱儿女们:桑梓的根不能断!

精神指引  懿范长存

科技兴国,教育为先,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名言早已在林姣焕先生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他生前一再叮嘱幼辈们要认认真真读书,明明白白做人,每逢有考上大学、中专的林家幼辈们,时常会收到的他在祝贺信、鼓励信中夹的“红包”。

他不是教育家,但他是家乡奖学奖教的倡导者,也是马来西亚吧生中路华人教育的积极参与者;他白手起家,不是富豪,但他乐于奉献,除了关爱教育事业外,家乡造桥、修路、建医院、庙宇修缮等公益事业都能见到他的名字。林清山先生赞其“人穷志不穷,精神难能可贵,是爱国爱乡的好模范”。

他的后人耳濡目染,至今对其支援家乡的义举历历在目,深切地读懂了他的家国情怀,并牢记他的嘱托,继续投身家乡的公益事业。

原郊溪村村主任潘金炳说:正是有了林姣焕先生率先垂范的榜样,现在全村群众对公益事业奉献的热情一直不减。(刘爱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