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在清代最终的封号达64字,即:“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但提到这64字封号时,后面必带上“天后”或“天后之神”中心词来称说,才能使人知晓它是妈祖封号。古代神祇封爵制度,与封建时代的封谥制度有很大的一致性。如清代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初进宫时封为“兰贵人”,“兰”是封号,但必得带上“贵人”尊号,才可以称说。兰贵人后来晋为“懿嫔”“懿妃”“懿贵妃”,其封号为“懿”,但也得把“嫔”“妃”“贵妃”带上一起称呼。那拉氏最后成为皇太后,死后谥号总字数共达25字,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是一般的说法。而实际上,其中“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16字,是她活的时候就已经加上的“徽号”,其他7字为她死后增加的谥号,再加上尊号“皇后”二字,就成了25字。但一般人都知道“皇后”二字,不是“谥号”,而是“尊号”。
对于妈祖的64字封号,历来没有任何争议,可是近年有人竟多次著文惊呼妈祖封号数错了,不是64字,而是66字,因为还有“天后”或“天后之神”没有算到封号中。对于这种标新立异之说,虽无任何学术价值,但容易误导一般民众,故还是有必要谈一下妈祖的封号(封字)和封爵(爵号)的不同。
妈祖去世后,最初并无什么封号,民间只敬称她为“神女”“灵女”“龙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妈祖第一次受到敕封,称“灵惠夫人”。在这四字一般人称为“封号”当中,“灵惠”是真正的封号,而“夫人”则是封爵,即爵位之号,今人或称为“神格”。此后,妈祖的爵号由夫人、妃、天妃至天后,一路上升,民间更升至“天后圣母”“天上圣母”的无以复加级别。
封建时代的封爵是有严格制度的,其称谓并非随心所欲。如妈祖最初只封为“夫人”。为什么最初封的是“夫人”爵号?据《宋史》卷一百五《礼志八·诸神祠》载:熙宁间“太常博士王右请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这段记载说得十分清楚:第一是“已赐额者加封爵”,而妈祖庙当时已有“顺济”赐额,故可“加封爵”;第二是“妇人之神”先封“夫人”,然后才能晋封为“妃”;第三是“夫人”“妃”之称与男神的“侯”“公”“王”一样,是“封爵”,封爵后就有了“爵号”;第四是“封号”,最初只能是加“二字”,第二次可增加二字,成为四字。对照宋代的妈祖“夫人”四次“封号”,正是从二字至八字的,完全符合此制度。即:灵惠夫人(绍兴二十六年)、灵惠昭应夫人(绍兴三十年)、灵惠昭应崇福夫人(乾道三年)、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淳熙十一年)。我们看到妈祖的“夫人”爵号未变,封号则累积至8字(不是10字)。
“封爵”制度是国学中必须了解的常识。且看《国学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年版)关于“封爵”词条的解释:“古代王朝给皇族宗室和功臣授予爵位的制度。……历代王朝也有对女性的封爵,除了皇亲国戚外,对文武百官的母亲、妻子等也常授予封号,以示优宠。如唐代王之母、妻均称妃,其时一品官之母、妻称郡夫人,四品官之母、妻称郡君,五品官之母、妻称县君。”显然,宋代的女神封爵制度是参照朝廷的女性封爵制度的。
对于妈祖的“夫人、妃、天后”乃封爵之号,它与“灵惠”之类封号是不同性质的称号常识,前辈妈祖学者其实多数都能分辨清楚的。如肖一平先生在《妈祖的历代褒封》一文中《宋代的“夫人”和“妃”爵》一节中就明确指出“夫人”和“妃”是“爵”号而不是“封号”。蒋维锬先生在文章中,也多次称“夫人、妃”为“爵”而非封号。如《妈祖研究不同观点综述》:“由‘夫人’进爵为‘妃’的时间:以《显圣录》载宋光宗加封诏为依据作绍熙元年(1189年),以楼钥《玫瑰集·制诰》为依据作绍熙三年。”“光宗绍熙元年(1189年)进爵‘灵惠妃’。”又如《清代妈祖档案史料初读札记》:“嘉庆重修《大清会典事例》亦作‘乾隆二年加封天后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所以,此次加封不仅最终确认了康熙末年以来民间传说的‘天后’爵位,也开创了有清一代统一使用累叠加封的体例。”蒋先生明确说“‘天后’爵位”而不是“封号”。
实际上,自宋代至清代,朝廷和古代学人对妈祖的封号和爵号区分是十分清楚的。如宋光宗敕撰《加封灵惠妃诏》中云:“参赞既弘,爵宠应尊,兹特进封为灵惠妃。”“爵宠”指的就是灵惠妃之“妃”。清《湄洲屿志略》亦载:“光宗绍熙元年,以神救旱功褒封,晋爵灵惠妃。”又宋光宗敕撰《兴化军莆田县顺济庙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封灵惠妃制》:“明神之祠,率加以爵;妇人之爵,莫及于妃。”这里也说明“妃”乃“妇人之爵”。宋宁宗敕撰《加封“助顺”诏》云:“尔之封爵,既曰妃矣,增锡美号,被之轮奂,崇大褒显,凡以为民,尚体异恩,以永厥祀。”是“封爵”曰“妃”,而不是封号曰“妃”。元世祖敕撰《晋封护国明著天妃诏》:“自混一以来,未遑封爵,有司奏请,礼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元代也是用“封爵”。元仁宗敕撰《加封“广济”诏》:“爵以驭贵,惟新懿号之加;海不扬波,尚冀太平之助,可加封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这里称“天妃”为“爵”,封号为“懿号”。
古代学人如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庚戌夏旱,赵侯彦励祷之,随祷随答,累其状闻于两朝,易爵以妃,号灵惠。”所谓“易爵以妃”就是将“夫人”爵号升易为“妃”,所谓“号灵惠”就是赐封号为“灵惠”。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群祀考”同样载:“光宗绍熙元年,易爵以妃,又加助顺。”“妃”为“爵”,“助顺”则是叠加的封号。刘克庄《白湖庙二十韵》:“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封爵遂綦贵,青圭蔽珠旒。”又《风亭新建妃庙》:“州文□□□里之诸父,为妃父母求封爵者。”这是刘克庄对“封妃父曰某侯,母曰某夫人”的最早妈祖父母“封爵”记载。明代黄仲昭纂《八闽通志》卷六十“仙游县·天妃行祠”也记述:“宝祐元年,教授王里请于朝,封其父积庆侯,母显庆夫人。妃显于湄洲,而父母封爵自风亭始。”
再看前贤对妈祖封号字数的正确表述。《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礼志三”载:“定例,封号至四十字不复加,问有之,非常制,止金龙四大王四十字外加号锡祜,天后加至六十字,复锡以嘉佑云。”文中“天后加至六十字”,这是指天后在道光和咸丰间共得到8次加封,全部封号加起来已经共有60字,即“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本来按“定例”封号达40字后就已经不再增加,但只有金龙四大王40字封号外,又增加“锡祜”二字,成为42字封号,天后则在60字封号外,增加“嘉佑”二字,成为62字。这里十分明确地说明60字和62字并不包括“天后”或“天后之神”封爵,这样加上光绪元年的“敷仁”二字,天后最终封号达到64字。倘若“天后”也是封号,则《清史稿》所载咸丰时未加“嘉佑”时的封号就是62字而不应说为60字。
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十九在考证元代黄向《天妃庙迎送神曲并序》一文中也写道:“天妃者,兴化军莆田县湄州林氏女,宋熙宁以来,久著灵异,元时江浙置海道都漕运万户府,海舶往返,事神尤谨。《元史·祭祀志》云:‘天妃神号积至十字。’碑云‘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只有八字,较《元志》少‘福惠’两字。”钱大昕由黄向碑文考证后认为,元朝妈祖封号由“护国明著天妃”四字开始,然后是大德三年六字封号“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至天历二年十月妈祖加封“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十字之前,应该还有一次“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八字封号。据《延祐四明志》,延祐元年所加的正是这八字封号。钱大昕被誉为“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难道“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共10字他竟数不清楚,怎么说成“只有八字”?很明显,他是把天妃的封号即“神号”与“天妃”封爵区分对待,而不是把它们看成性质相同的一行字。
综上所论,平常笼统讲,可把“天妃、天后”之称谓连带说成妈祖封号,但详细区分,则有爵位词和封号字词的不同。封号是对妈祖品德和神威的褒奖之词,是定语,而爵位称号中心词则是妈祖神格地位的标志,两者相辅相成,容不得一锅煮,故妈祖最终封号仍是64字而不是66字或68字。(刘福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