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楼
梧塘镇沁后村的沁山,是一个低缓的小山包,海拔不过30米。清代晚期,龙虎楼就诞生在它的山脚,坐西朝东。
龙虎楼的主人,就是邓老梁三四。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老梁三四,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过去,沁后村和大尖山周围的村庄一样,贫穷落后。村民们耕种几亩薄田,采摘一点龙眼。“八月头”上山割山草砍松枝,闲时肩挑进山里当山客。老梁三四少年时代的日子过得非常寒心。他每天的光景,就是粪篮猪屎夹,在村里捡猪屎过日子。他除了受贫困苦难之外,还可悲地受族人和乡亲的岐视。老梁三四幼小的心灵,早早地滋生了不屈的苗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的念想。他愤愤不平,曾经在乡间十分刚强地发声:“ 将来如有成就,我一定要起大厝。”
事情的契机往往是十分平常的,但平常中寄寓着突变的转机。有一次,年幼的老梁三四被人诬陷,说他偷走了人家的仿绸裤子。族人准备把他捆绑,来个“天子吊”。老梁三四听到风声,赶快逃跑,落脚在福清的一家理发店。老梁三四向主人家表示,只要有饭吃,可以在店里做学徒,干杂活。主人很同情他的境遇,就收在店里。老梁三四果然手脚勤快,头脑灵活,干活周到,深得主人的信任和喜爱。
这家主人去南洋谋生,携老梁三四一同出洋,来到印度尼西亚。老梁三四时来运转,交上了好运。在主人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老梁三四奇迹般地积累了巨额财富,创造了一个美丽的金钱神话。
老梁三四发迹后的第一个宏愿,就是回家起大厝,实现他的诺言。清代晚叶,多年飘泊在外的老梁三四,满面春风地回到了家乡沁后。在沁山脚,他买了地皮,动工造了五间厢的大厝。
这座五间厢大厝,宽28米,长26.5米。从正面看,2米宽的走廊宽畅大方,两根周长0.94米的大圆木柱立在大门两边,高约5米。大厅两边的“厝里”,窗上装的是精巧的木条图案。“小厅”的窗是菱形木条图案。码面基础是三块宽0.3米的青灰色石板重迭砌筑的。廊顶部的墙体,饰以菱形的红板砖。以窗户顶端为界,上部以木结构装置。大厝的大厅后部,设有福堂,木构,做工精细。厅额枋板上刻着“温、良、恭、俭、让”五个楷体大字,字幅约0.4米。字彩黑色,底配图案,彩以金色。
大屋的木构部分,都漆成黑色,显得凝重庄肃。
16年后,老梁三四再次回乡。据老梁三四的后代邓国富介绍,他曾经听他的曾祖母说,老梁三四把“王番”(银元) 从印尼打包海运到三江口,又从三江口雇民船运至梧塘西庄的溪口坡,再叫人肩挑回家。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银元是用大的咸草袋装。地上摊着圆竹匾,银元倒在竹匾里,清点后放进盛粮食的木檩里。
这一次,老梁三四盖了“重小厅”,使五间厢摇身一变为七间厢。“重小厅” 宽约6.5米。又从“重小厅” 拉出“下间尾”,即通常所说的护厝,长约15米。老梁三四别出心裁,又在左右护厝的外部,造起瑰丽的龙虎楼。龙虎楼长约4.5米,宽约6.5米,从楼层算起,高约5米。楼的正面和内侧面,设有走廊,栏杆配以精美的图案。龙虎楼正面有门,左右各有二个窗,呈四角花瓣状,四个角刻有蝙蝠,着彩金色。右楼的二个窗,配有对联,其一,“路向泉间辨,山疑画里看”,其二“有花真富贵,无事小神仙”。左边楼的一个窗,配的对联是:“林峦青欲滴,城郭隐如无”。另外一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四旧”凿掉。笔迹均出自沁后乡贤,缔造沁后小学的蔡精华之手。楼的内侧,又设八角形木窗。楼的四角,高高翘起,真正是飞檐翘角。楼上有廊,宽0.8米。廊的上部,为各种斗拱,雕刻精美。木制挑梁饰以花纹,精致无比。精美的做工,配上油彩,花花绿绿,浑然瑰丽。飞檐翘角之上,又配以屋脊,另成屋面,脊头两头的翘角,高高扬举。这叫歇山顶。站在小廊,可远望田野,可长眺远山。摆几楼内,小斟吟诗,不亦快哉。
龙虎楼之间,加以红砖围墙,自然形成一个内埕,埕面红砖铺砌,右上角凿一个古井,现不饮用。
大厝前的大门坦,也极为漂亮大方。它长4.3米,宽4.6米。卷书墀头上也有蔡精华之手迹,但已模糊。大门顶高处,木构雕刻,异常精致;泥工做工,别出心裁。门坦里部,横额刻着“智仁、圣义、中和”六个字,也着金色油彩。
大厝至此,似乎完工。主人又忽出奇峰,于围墙外又辟一个外埕,长28米,宽约14米,也以红砖铺砌埕面。至此,整座龙虎楼的所有工程全部结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厝的工程是巨大的,据说,光是雕刻,花工三年以上,还不知道多少师傅在干。彩雕方面,用了不少黄金。大厝的屋面是红瓦铺就的,四面的墙是红砖包裹的,里外埕是红砖铺成的。它是名符其实的红砖大厝,货真价实的龙虎楼。
老梁三四不单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而且也具有侠气热肠的情怀。他慷概豪爽,乐善好施。他是沁后村第一个出走南洋的人。随后不断有人跟随老梁三四下南洋。走南洋的华侨中,互相介绍,互相牵邀,掀起了沁后村的出国潮,形成了为数可观的华侨群体。还有许多事例,诸如:萩芦溪大桥修建时,他捐了钱;本陂桥和沁尾桥的修建,他捐了钱。老梁三四还从西庄溪口坡铺了一条石板路到沁后村。乡里穷苦的人家,生活困难,老梁三四也慷慨解囊,扶危济困。有人下南洋,路费缺乏,老梁三四也乐于助人。
1925年左右,老梁三四又带头倡议建会馆兼祠堂。这个倡议很快得到华侨的响应,于是集了一大笔的资金,老梁三四本人也捐了不少钱。会馆和祠堂建成后,又改成南阳小学,给沁后村带来了福音。
关于老梁三四的出生和死亡的日期,由于保存的一些资料遗失,知情者不断逝去,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他的生平事迹,也只是口传遗留的零星片断。老梁三四的子孙后代,亲切地怀念他,称他“伯祥公”。
龙虎楼,一座红砖古厝老屋,在悠悠的时光中流淌了整整百年。
100多年中,龙虎楼一直名嗓西梧萩,它成了沁后村的一个地标,方圆10里内,人们都知道这座龙虎楼。但繁华过后是冷清,这里曾经演绎着喜怒哀乐:曾经沦为生产队的仓库;曾经遭到破四旧时的刀砍墨涂……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又觉得古厝不值钱了,纷纷搬进新居。龙虎楼,如今像被遗弃的童养媳,在岁月的风雨中摇呀摇。
随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强,古厝迎来了新的生机。2009年3月,涵江区文管办对龙虎楼展开田野调查,把它列入笫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2019年春,莆田学院迁建拆迁调查时,又把它作为保留对象。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不断驻足龙虎楼,浏览拍照。美术工作者稳坐古厝前,全程贯注地写生创作。还有两户人家坚强守护着古厝,守望着它的过去和未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龙虎楼,是沁后村的乡愁,它会长久地保存下去。(卢瑞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