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为郑樵立传,为莆阳名邦讴歌 ——为阮其山新著郑樵《夹漈遗稿校注》序
【发布日期:2019-11-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春花烂漫的五月,阮其山先生寄来沉甸甸的郑樵《夹漈遗稿校注》的书稿,嘱笔作序。不禁触发了记忆之门,勾起对世纪文化名人、史学大师郑樵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郑樵作为布衣出身的伟大史家,不仅是莆阳文献名邦的一面旗帜,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也占据突出的一席之地,而为人们所瞩目。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誉其为“豪杰之士”,“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天之彗星焉。”鲁迅先生赞叹郑樵的成就,认为“今人已无从企及”。乃至于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认同郑樵的世界性影响。

因此,郑樵的“夹漈草堂”遗址,一直是人们瞻仰的一方文化圣地。宋时,朱熹来过,刘克庄、陈俊卿来过;今天,外国友人来过,大学学者来过,不计其数的侨胞、百姓来过。他们开始于敬仰的感受,继之以执著的求索回应。几多汲取、几番感悟,渐次上升为一种对中华民族,永远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冀,进入一种对人类社会乐于奉献、烛微知著的境界。

由此,我想起夹漈公的自题诗《题夹漈草堂》。我仿佛看到这位史学泰斗,忍着苦、忍着劳,日以继夜地坚持下去:“堂后施柴堂下烧,柴门终日似无聊。蓼虫不解知辛苦,松鹤何能慰寂寥?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凋。布衣蔬食随天性,休讶巢由不见尧。”如同蓼虫那样,知苦而上,投身于人烟远隔的深山虚谷中,栖坵饮壑,勤奋著述。以致“鬓雪垂垂,几损余生”。极大地发挥他蕴含的聪明才智,得以在史学、语言学、文献学等学术领域均有重大的创获。数百年间,夹漈公的治学精神,以一种明亮豁达的浩然正气,廓涤着人们心灵上的湫隘。

于是,便有数不清的学术著作问世,有数不清的后继者长入夹漈草堂的生命里。兴化,便有了“文献名邦”的美称,声名远播。郑樵以其超常的意志和杰出的成就,同时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辉耀千古,堪称古代知识分子的骄傲,誉其“史学泰斗”亦当之无愧。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乃是士子们的人生价值取向,而趋之若鹜,蔚然成风,然而郑樵却超然处之。史志载“部使者三举孝廉,再举遗逸,不就”,乃至宋高宗破格召见并授官右迪功郎,毅然请命回夹漈山编纂《通志》。以至于我常常想,政治家和史学家对于郑樵来说哪个更重要?倘若郑樵从政,政绩又当如何?

我自然明白,历史是以它固有的发展向前发展,或悲壮、或开明、或慨叹。我认为郑樵不为官,实在是一位史学家理智选择。正如他自己曾经坦然表白的:“某以读书之癖稍重其他,未能违所重而就所轻耳。有饭有书,余何慕焉?不就乡举,在某最是寻常事,彼何负而与诸生竞文章?彼何嫌而欲得一官职?”

是的,郑樵牢记少时立下“欲读尽天下书”的大志,践行先儒“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壮举,弘扬先祖“郑氏三先生”所开创的文教事业,把读书著述作为安身立命的目标。他太爱自己所确立的治学修史之业,孜孜以求,锲而不舍,而为之奋斗终生。

郑樵“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和“布衣上殿”的奇崛人生,以一己之力纂修钜制《通志》的丰功伟绩,以及读书治学岁月里所显露的报国忧民情怀,学术上解放思想,锐于批判陈旧学说,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无疑是莆田文献名邦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今培植文化自信最为亲切生动的乡土教材。传承郑樵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发扬郑樵的学术精神,乃是今天我们不可忽略的历史责任。由此看来,阮其山先生新著《郑樵夹漈遗稿校注》的出版,可谓适逢其时,不但具有史学上的学术上的意义,也紧紧地贴近宏阔的时代精神。

据我所闻,阮先生生于莆田这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文献名邦热土,深受其历史文化的滋润和薰陶。求学从业,北往南来,在省外漂泊二十多年后,满怀眷恋之情回归故里。在繁重的政务工作之余,辛勤笔耕,挖掘莆田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宣扬文献名邦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时有文史随笔作品披诸报端,以其独特的风格日益引人注目。在其退休居家后,更是老而益壮奋发有为,潜心于莆阳文化的殿堂中,较为深入系统地研究莆仙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及其著述,颇有心得。于是推出一套《莆阳历史文化丛书》,与人共享。历经二十年的耕耘,已完成《莆阳名人传》《二十四史莆仙名人传〔译注〕》《莆阳旅游历史文化》等八九种著作,约四百万字。阮先生对莆阳文化的钟情厚爱,传承宣扬文献名邦精神的历史责任感,勤勉严谨的学风,及其丰硕的成果,令人赞叹和敬佩,为莆田文史界和广大读者所称扬。

我读过阮先生的多种著作,感到有着鲜明的特色,就是题材多样,内容新颖,文笔通俗易懂,读之有味。同时坚持以史为据,考证愼密,拒绝臆想编造,不无创见和新意,从而形成了通俗性与学术性兼具的鲜明风格,赢得了行家的好评和读者的喜爱。海峡文艺出版社审读他的《莆阳名人传》书稿后称赞:“在史料考释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令人深深敬佩。书稿的文史价值为省内所少见,为后世文史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近几年来阮先生又转向郑樵专题的研著。列入福建省社科联主编的“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郑樵——博通百家的史学大师》,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郑樵作为一位精通百科的史学大师,如何在一册不足十万字的通俗读物中,全面系统地介绍大师的生平事迹、学术成果及其创新精神,如何把他的学术生涯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如何把他的诗文转为启迪人生的瑰宝,以及如何把古文转换为白话,都涉及到学术性与艺术性如何紧密结合的难题。

阮先生凭借其学养和笔力作了次新的尝试。按照故事体通俗历史读物的体例,从内容结构、故事情节的安排到行文叙事、图片选配等环节,巧妙构思,精密安排,文字平白得让高小文化都能读懂。但对郑樵的生平事迹的记述与评价,则无不是于史有据,并着力纠正前人诸多违背历史真实的弊病,力求写出一个“历史的郑樵”,显示阮先生严谨的学风与驾驭文字的能力。据称该书撰稿历时二年才脱手,但一个月便一举完成出版社的“三审”程序,颇受好评。认为书稿“线索清楚,体例安排合理,传主简历、学术贡献、后世评价一气贯通。对郑樵的评价总结提炼到位,传主的人生亮点突出,特别是对其学术上的造诣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的论述。书稿的行文亦流畅,作者的写作技巧熟练,郑樵的诗文巧妙安排在章节中,不留刀斧痕。”

手头这部郑樵《夹漈遗稿校注》,在通俗性与学术性方面又前进了一步。按照他对该书的“普及读物”定位,注释力求详尽细致,不厌繁多,计有二千二百多条,引证书籍达二千余种,注文十余万字;对前人点校郑樵诗文的谬误或不切一百六十多处,都认真作了辨析校正或提出疑议,更是鲜明地体现先生著述素有的通俗性与与学术性兼具的特色。这既是文风的问题,同时也是史德的体现。上述两书是阮先生郑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莆田市和福建乃至于国内郑樵研究的重要成果,把郑樵研究引向一个新的水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欣悉阮先生对郑樵研究有个完整的“三部曲”计划,即在上述两书的基础上,撰写专著《郑樵大传》,以形成对郑樵研究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并以《夹漈遗稿校注》为起点,推出一套《莆阳文史名著普及丛书》,让尘封于馆阁的莆仙名家名著,走进千家万户,护持莆阳文脉,滋养时代精神。为史学大师郑樵立传,为莆阳文献名邦讴歌,传承莆田文献名邦珍贵的人文精神。这就是阮先生的人生之梦。

阮先生笑言,作为一个耄耋老人,计划或许有点庞大,实则多有成竹在胸,只是需要时间去实施而已。倘若天假以年,是可以实现的。为此要十分珍惜寸阴,不可虚度,以“倒计时”的紧迫感,一天当两天用,尽量把书写出来,为后人留点个人治史的心得,如同当年郑樵修史所表白的,不辜负于自己的平生,不辜负于明时。

这里,要为阮老先生的宏大计划和伏枥精神点赞!祝愿先生的著述事业完满成功!

农历己亥年端午节作于榕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