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以情感人 ——散文集《手上阡陌》赏析
【发布日期:2019-10-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建成


“以情感人”4个字,是老作家郭风赠送给曾元沧的亲笔字。200412月,中国散文学会、上海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和《新民晚报》联合举办了“曾元沧乡情散文研讨会”。曾元沧把这次研讨会视为“第二次考试”,可谓谦逊和低调。“以情感人”,朴实无华的词语,正是文坛老前辈对曾元沧散文的高度评价。

曾元沧,何许人也?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资深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华亭园头村人。我还拜读过他的书作《诗落父子间》《探雪》,以及近期《湄洲日报》副刊“三湾潮”专栏上连载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兴许是年龄相近,兴许是故乡相邻,兴许是爱好相似,今年清明节后的一天,我特地到华亭园头村拜访他,首次相识,那种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况且又得到了本散文集《手上阡陌》。之后,我一直将《手上阡陌》当作散文习作的范本,凝神拜读,反复咀嚼,试图从中领悟散文创作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如何让散文“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

《手上阡陌》,一部以乡情散文为主的散文随笔集。大凡一部散文集,既能勾勒出作者的人生轨迹,又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启迪。“阅读这些文字的好处在于可以感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悠然和恬静,感受一个伟大民族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对曾元沧《手上阡陌》一书的评价。

《手上阡陌》一书汇编了140多篇文章。作者缘何将其中一篇标题《手上阡陌》作为书名?显然,故乡的一山一水,家园的一草一木,直至作者足迹所及之处,都在他的笔下流淌,都在他的手心上编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勤劳淳朴的村民百姓,都在作者的掌心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谱写成如痴如醉的交响曲。全书所有的写人记事或者议论文章,都离不开《手上阡陌》的主旋律。有人说,读散文要识得“文眼”,“手上阡陌”,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那么,老作家曾元沧又是如何运用手中之笔,以情感人,去感动更多的读者?

首先,简练的景物描绘,寄托着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求学时幼稚的我,非常羡慕于景物描写,喜欢将课外书里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全都抄录起来备用。在老曾笔下,即使是风景诱人的九鲤湖,在《啜饮九鲤湖》中,也不过三言两语地描写其瀑布是“飞瀑与巨石厮撞,激起喷雾浪花,白白的,亮亮的,如万点珠玑,又缀若流苏,神奇地编织成一挂玲珑剔透的珠帘”。当九鲤湖空中出现彩虹时,作者笔下的瀑布却是“变幻为缤纷细雨,随风飘洒,袅袅升腾,掩晕留霞,极尽璀璨之美”。抓住九鲤飞瀑的特色进行描述,语言洗练,别出心裁。作者描绘厦门鹭岛景色,也只是抓住“白鹭”“三角梅”和“相思林”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将风光旖旎的鹭岛风光勾勒得淋漓尽致。《故乡的月亮》,短小精美,作者仅用“童年的月亮就是盏最大的灯”“月亮确是那么会迷人的家伙”来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故土母亲以及亲人的眷念。  

其次,生动的细节描写,衬托着作者热爱故土一草一木的乡情,点缀着文章的主题。作者在《我的散文观》里提到:“散文不能没有感人的细处,不能没有精彩的议论。”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桂圆情》,浮想联翩。这是一篇当作中学语文补充教材的美文。当《桂圆情》出现在教材时,遗憾的是我已经离开三尺讲台。“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那段从新鲜的龙眼加工成桂圆干的细致描写,句句扣人心弦,字字活灵活现。作者用“装进”“悬挂”“摇动”“磨光”“去掉”“投进”“染上”“烘烤”等动词,完整描述了果农“历遭惊险”“精细加工”制作的艰辛过程。我的故乡山坡上,也有成片的龙眼树林,那可是童年一群捡粪的小伙伴遮阴游戏的绝佳去处。当年的温饱尚未解决,于是,我们盼望着台风到来。有了台风,就有了树下掉落的龙眼。有的龙眼躺在草丛或阴沟里,我们也照样欣喜,赶快拾起,剥去果皮,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童年,嘴里吐出来的龙眼核,将长出一棵棵嫩绿的龙眼幼苗。老曾众多文章所反映的年代,和我的童年遭遇非常相似,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须知,细节描写应该紧扣文章主题,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起渲染和烘托作用,否则就成了多余累赘的废话。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有6年的中学时光是在仙游度过的,祖母的娘家榜头坝下,母亲的出生地盖尾,仙游是他的第二故乡,许多事情让他记忆犹新。仙游二中是他的母校,母校“那十九级台阶”永远铭刻在他的心坎上……我被作者笔下那些熟悉的地方和面孔所打动,就是因为许多细节的浓墨重彩,强化了文章的感染力。作者的家乡华亭比邻仙游,长大后才去“啜饮”九鲤湖,而不是一般的“游览”和“观赏”;仙游糖厂的甘蔗汁,木兰溪也是他心中的母亲河……这一切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  

细节描写包含景物细节、人物神态细节、动作细节、语言细节之类。而细节描写则离不开平时的仔细观察、认真琢磨和推敲选择。也正如作者所言的“上帝给了我一双眼睛”“人生百态全部放过,世间万物收诸眼底”。有资深文人指出,细节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能很快地走进人物情感的世界。  

再次,精炼优美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展示着作者向善、求实、求真的内心世界。以情感人,必须是真情、实情、深情甚至痴情。有亲身经历,无刻意虚拟;有真情实意,无虚情假意。正如作者所言的“情真、意真、言真、行真,字里行间回荡着人生的至美”。情的表达,情的抒发,务必以盛情和倾情为前提。有文人提出,散文必须有“自我、真实、笔调”三大基石。从老曾的《手上阡陌》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十分独到,文采飞扬。作者描绘家乡木兰溪畔的“分界石”,领悟到“生活中不能没有界定,不是什么都能逾越”的哲理。作者将家乡的蔗汁视为乳汁,“意识永远偎依在母亲温暖的怀中”。作者对家乡的甘蔗情有独钟,多处提及甘蔗,除夕返乡,恳求父亲“给我留好一根甘蔗,我一定按照你的要求,从蔗梢往下吃”。此言何意?意思是先淡后甜,通过努力,“日子才会慢慢甜起来”。种过甘蔗、啃过甘蔗的莆仙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看似平凡的一件小事,却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作者在培训驾驶执照时,又领悟到一个道理,即“面对各种有形和无形转弯的人们,需要的不正是这种认真务实的精神吗?”“转弯的质量如何,对其一生可谓举足轻重”,在《流行歌曲》一文里,老曾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我很赞成的观点:我们都受过“一分为二”的教育,懂得不能肯定一切,也不可否定一切。老曾的许多散文,无不蕴含着普遍的哲理,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

“让真情首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这是老曾的创作体会,也是《手上阡陌》之类的散文能够感人肺腑的缘由。老曾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情、亲情和友情。于是,莆阳大地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想方设法寻找他,认识他,学习他,也极想悦读他的书作。他的散文,给读者一种“情真意深”之感;他的书作,足以让读者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