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小村名 大历史 ——东峤镇凌烟村村名探索
【发布日期:2019-08-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凌烟村是福建省莆田市东峤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是我母亲出生的地方。

凌烟这个别具一格的村名,总会让人感到好奇,总觉得这个与众不同的村名后,一定蕴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渊源。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通过互联网查找,用“凌烟”来命名的村庄,全国仅此一个。

凌烟村位于东峤镇西南方向约5公里的地方,以凌烟村为轴心,距离凌烟村1-2公里的东西南北方向有4个村庄,东面的村庄叫前沁,南面的村庄叫魏厝,西面村庄叫四乡,北面的村庄叫梁厝。

与凌烟村相邻的这些村庄的命名就比较符合中国农村村庄起名的基本规则。那么,为什么处于这几个村庄中间的凌烟村却要命名叫“凌烟”这一个让人捉摸不透,非常另类的村名呢?如果没有受某种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定居在凌烟村这块土地上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平白无故毫无缘由地给自己居住的村庄起个“凌烟”这样非常特殊的村名。 

究竟是谁起的这个村名?为什么要起这个村名?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村名呢?

村名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对自身居住的村落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它无不受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和地缘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农耕社会,各地民系和家庭以地缘为纽带、以土地山川河流为依托,形成传统的聚居习俗,各个村名也就往往以其姓氏并地貌特征、人文特征或政治因素而命名,这些村名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比如我们中国的安徽省,它的省名就是清康熙年间为在安庆徽州一带设立省级行政区,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合成安徽作为安徽省省名。

所以一个地方的地名往往都有它的历史因素和文化故事。它无不受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缘因素的影响。

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提及凌烟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诗中的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那些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开天辟地功勋卓著的功臣们,在唐朝皇宫中建造的一座楼阁。继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唐朝历代皇帝亦补绘不少有大功于唐王朝之人像,挂于凌烟阁之上。

凌烟阁中排名第17位的功臣是大将军侯君集。在李世民诸子的斗争中,侯君集依附太子李承乾,企图谋杀李世民谋权篡位,结果失败,后被处以极刑。为此,唐太宗李世民许下了在唐代上层政治生活中广为流传、令人感叹的话语--为君不上凌烟阁。因为看到候君集的画像,唐太宗不免会触景生情,心生痛苦。所以李承乾事件后,唐太宗李世民再也没有上过凌烟阁。

在唐朝几百年的历史中,凌烟阁在全国人民心中,特别是上流社会人物和军人的心中,留下的是无比崇高而又庄严的印象,人民对凌烟阁中悬挂的画像人物怀有无限的崇敬和向往。画像能上凌烟阁更是当时唐朝人特别是军队将士的最高荣誉和最高追求。凌烟阁在200多年唐朝历史中,震撼着千千万万唐代子民的心,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唐朝之后的一千多年来,有关凌烟阁的诗词、歌赋、戏剧、文章不胜枚举。如人们熟悉的:

唐·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笔下开生面。

唐·白居易《题酒瓮呈梦得》诗句:凌烟阁上功无分,伏火炉中药未成,更拟共君何处去,且来同作醉先生。

唐·张籍《赠赵将军》诗句:会取安西将报国,凌烟阁上大书名。

唐·杜牧《寄远》诗句: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宋·杨万里《吴春卿·戏作古句》诗句:公子彭生初解缚,糟丘挽上凌烟阁。

明张居正《寄严少师三十韵》有:所希垂不朽,勋业在凌烟。

清《聊斋志异》蒲松龄: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郭汾阳即郭子仪)。

当代著名学者郁达夫《题写真答荃君》:儒生无分上凌烟,出水清姿颇自怜。

当代著名学者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第十场有:“不求图画凌烟阁,只为家邦致太平”的词句。

以上这么多有关凌烟阁的词句、文字跨越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足以说明凌烟阁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政治文化影响力。

那么凌烟阁和凌烟村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就以凌烟这两个相同的文字就断定凌烟村村名来源于凌烟阁,那末免太牵强附会了,但当你看过郭子仪的有关史料和《郭氏族谱》,再认真查阅一下凌烟村村民的来历,你就会感到,凌烟村的凌烟肯定来自凌烟阁。

据有关史料和《郭氏族谱》的记载,凌烟村现有两千多村民绝大多数都姓郭,系唐代名将郭子仪后裔。现任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郭氏委员会会长郭大卫就是莆田凌烟村人,系郭子仪的第五十一代孙。而郭子仪和凌烟阁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现在让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郭子仪:郭子仪(697-781),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四朝元老。

郭子仪早年以武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回河北、河东地区,官拜兵部尚书。后又收复长安洛阳,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兵太原、绛州,成功平叛。公元763年至765年,西部卜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再度陷落,郭子仪任关内副元帅,率军击败卜固怀恩、吐蕃、回纥联军,再次收复长安。广德三年(764),郭子仪被封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公元781年去世。

根据有关历史的记载,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唐朝廷为表彰郭子仪多次挽救大唐于危难之时,为李唐王朝立下“再造大唐”的丰功伟绩,唐代宗李豫皇帝举行了大唐帝国建立以来最为隆重的郭子仪画像入阁仪式,把郭子仪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最为显要的位置并大加褒奖。这是郭子仪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郭氏子孙引以为豪,无上光荣的荣誉。所以可以肯定只有郭子仪的子孙才会想到并有资格给自己居住的村庄取名凌烟村。

据《郭氏族谱》、《源流志》记载郭子仪生有八男七女,其中长子郭曜生有四子,郭曜次子郭峰生有二子,长子郭岩、次子郭嵩。

据史书记载,唐代末年,黄巢起义,中原地区再度陷入动荡局面,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率光、寿二州兵勇5000余人由固始南下入闽。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和台北县汐止镇《蓬岛郭氏家谱》记载:当时就有郭子仪曾孙郭嵩带着族人随着王朝、王审知一起入闽。郭蒿是郭子仪后裔入闽的第一人,是郭氏在福建的鼻祖。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郭蒿入闽后居于新宁(今福建长乐芝山乡),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郭蒿后裔分布甚广,据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家谱》记载,郭蒿传郭贽,郭贽迁徙至福建莆田涵江一带。

我们现在把凌烟阁,把郭子仪部分后裔迁徙的路线串联起来,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郭子仪的曾孙郭嵩迁徒到福建长乐,之后郭嵩的后裔郭贽从福建长乐迁徙到莆田涵江和仙游一带,在公元1550年左右,定居在涵江的郭贽后裔的又一些分支从涵江迁徙到现在的凌烟村。我的母亲今年94岁,据她回忆,小时候逢年过节,跟大人到村里的祠堂上香祭拜祖宗时,看到祠堂中间挂着几幅祖宗的画像,其中一幅就是郭子仪的,因为看过莆仙戏《打金枝》中有演过郭子仪,所以记得特别清楚。我母亲的上辈人茶余饭后谈起自己的祖宗郭子仪总是津津乐道,并时常在一起论资排辈,谈论谁是祖宗郭子仪的哪一代传人。我母亲都记得,在谈及我母亲这一代人时,上辈人都断定他们是郭子仪的第50世孙。

我母亲的上辈人,从有历史记载的郭子仪开始,郭氏一脉代代相传,从山西迁徙到福建长乐,从福建长乐再迁徙到仙游、莆田、涵江,又从涵江迁徙到现在的凌烟村。非常可惜的是有关记载迁徙到凌烟村的郭氏族谱和郭氏祠堂中有关郭氏祖宗的画像等文物,在那个破旧立新的年代全部被毁没。

当郭贽后裔迁徙到东峤镇凌烟村这个地方时,这个地方还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无村无名。而村名的产生又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条件,一是聚集的人口应该到一定的数量,二是有邮政通信对外社交活动的需要,三是官方为了行政区域的管理必须设置村名的需要。根据郭氏族谱的分析判断,凌烟村起名的时间应该在明晚期,应该在1600年上下。为自己居住的地方起名,应该有两种可能:一是那个时候迁徙到凌烟村的郭氏后人人数已经到达一定的数量,为了邮政通信和社交的需要必须设置村名了。二是明朝廷或地方政府为了区域管理或人口、土地普查的需要也必须设置村名了。由于凌烟村这个地方,没有有特色的山林,也没流淌的河流,就没有村名需要的参照物,就没有办法起个门头沟、五棵松或是土岭、江边这样的名字,象莆田有天九湾,下江头,仙游有田头店、柴桥头这样的村名。

可能是有一天,居住在凌烟村这块土地上的头人为了上述的第一个需要,召集村民,商讨村庄起名的事宜,在没有特别的地形地貌标记和其它参照物可供命名的时候,这些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将门之后,又不愿意把自己的村庄起个郭坑、郭厝、郭家沟、郭家宅、郭家庄这样既平常又容易重复的名字,可是又想不出其它好的村名。这时其中有一个具有历史知识的人,一个在村里比较权威的人,或许曾经在军队里当过兵对唐代凌烟阁比较向往的郭氏后人提出:就把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叫凌烟村吧,一以表示对唐时凌烟阁的崇敬和向往。二以表达对先祖郭子仪的崇敬和怀念。三以表达郭氏后人激励鞭策自己以凌烟阁英雄为榜样,重振山河,为国家立功建业的决心。

也许当时所有的人都感到用凌烟给自己的村庄命名是匠心独具、寓意深长,对郭氏后人来说,再恰当不过了。于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拍掌叫好,就叫凌烟村吧!也可能是因为行政区域管理的需要,兴化府管辖笏石东峤镇这一带地方的官吏,找到凌烟村的族长,要求登记上报土地人口情况,并标记地名村名,族长想到祖宗郭子仪,想到凌烟阁,就毫不犹豫地把村名填写成凌烟村。这也可能是凌烟村村名第一次在官方档案上登记注册并一直使用至今的可能。可以这样推断:如果不是郭子仪的子孙,凌烟村的先民绝不可能给自己的村庄起名凌烟村,如果郭子仪的画像没有进入凌烟阁,郭子仪的子孙也绝不可能把自己的村庄起名凌烟村的。所以,就有了郭子仪—凌烟阁—郭子仪子孙—凌烟村。这就是构成凌烟村村名毋庸置疑的缘由。这就是今天的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凌烟村村名的由来。(吴珍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