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锦绣仙游的秀美山水,耳熟能详的是一菜溪二麦斜三九鲤四天马五仙门,可见千年古刹的“仙门寺”自古以来在仙游人心中的地位颇高。怪不得古人曾赋诗“半空楼阁疑无地,一洞烟霞别有天”来赞美这个兼容着美景与禅意的好地方。
仙门寺位于龙华镇红旗村的钟石山麓,,既有八仙等仙人寓居,又有释迦牟尼等菩萨来此受人香火,可谓佛道并存,和谐相处,相映成辉。
从红旗村口仰望葱茏郁秀的钟石山,满山奇峰罗列,树木郁葱,瑰奇壮丽,半山腰矗立着仙门寺若隐若现的殿、楼、阁丛林。
山门入口是仙门鹤洞,满眼山幽林静,绚丽迷人,树、石、岩、洞交错叠景,与青山相互映应,令人恍如置身仙境佛界!拾级而上,路边的巨石壁上刻着大红“仙”字摩崖,气势流畅,字体飘逸,落款唐寅,但让人怀疑此唐寅难道是江南才子唐伯虎?遐思之际就看到“仙门洞”,经介绍才晓得“汉时有化鹤仙人游于此,以手指石,石裂开为门,因名其上”。
穿越洞府,果然是别有天地,但见山寺依山而建。往左折去,仙门寺正殿赫然在眼前,寺门口那对明式威武石狮苔痕依稀。寺门楹联上有“门前石分半,仙舍佛同居”佳句,走进去但见奉祀九仙和八仙,香气氤氲不散,直冲云霄,而两边殿壁上也是各书写着“蓬莱第一”“福地无双”的字样。原来,仙门寺祈梦求福灵验度堪比九鲤湖,祈梦者络绎不绝。
从祈梦室出来,再沿着两厢的钟鼓楼长回廊,径直抵达奉祀释迦牟尼、观音大士等菩萨的大雄宝殿、大悲殿,均古色古香;而在大悲殿左边,有一棵粗壮斜立的“弯曲树”,貌似茶树,莫可称名,主干高才约1米,但清幽秀润,浓荫蔽地,堪称一奇;大雄宝殿门前有块巨石盘踞,据说吕洞宾磨剑太用力踩蹋了半块大石,滚落寺前,留下了“仙脚迹”……整个寺院主建筑遵循着古建筑的对称形式,古朴大气,布局依着山势中间形成为一坡度极大的院落。
令人称绝的是,在仙门寺,太上老君、笑脸弥勒等仙佛共处一殿,甚为和睦,各行其道,各展神通,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游仙门时,盛赞这是中国宗教界的一大奇观。仙门寺旁,还屹立着一座瑰丽多姿的万佛塔,塔身31米,共七层,每层有石级可通,登上塔顶,极目云天,俯视广褒的龙华平原,平畴翠绿,村舍环抱,如一幅典雅秀逸的水墨画,韵味无穷,叫人百看不厌。
据主持介绍,悠悠仙门寺始建于唐玄宋开元四年(716),五代闽朝时毁于战火。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修建,明孝宗年间,山寇纵火,寺院被毁。明万历年间,朱斌、吴云章捐修。清乾隆年间又重建。文革期间被用作他用,1980年由释文明主持扩建,侨胞付杜维、付金珠父女捐资50多万元,扩建大雄宝殿和钟鼓楼。1982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春游九鲤湖,冬赏仙门景”。其实,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仙门寺至今流传着“仙门十八景,景景有神奇”。原来,巍峨的钟石山空气湿度大,云多雾重,常常是山下天晴气暖,山上却云雾缭绕,仙门寺坐拥群山、古树林立、巉岩幽洞和淙淙泉水,寺中寺外,起伏跌宕,气象万千,引人入胜,据说每逢隆冬之际,外地寒意料峭,仙门寺却是春意盎然。
走进仙门寺赏树、石、岩、洞交错的仙门美景,从大悲殿右侧往上,人到半山路更陡,但曲径通幽处,“二亭秋色”“仙水缸”“石狮保口”“莲花石”“南北斗石棋盘”“九仙炼丹鼎”和“僧剪树”“公母狮”“罗汉洞”“碧心池”“水帘洞”“向天龟”等皆扎堆入目,形象逼真,浑然天成,每个景点都伴随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叫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高丈余的硕大“莲花石”顶上的“仙脚盆”,是个形似长方形的小石洼,传说为仙翁的洗脚盆,即使是久旱之年盆中之水也永不干涸。而蓝天白云下站在“莲花石”上,四周树荫蔽日,“仙脚盆”下的“僧剪树”,手法精妙,众树规整,姿色划一,堪称巧夺天工,更可真切触摸到景与禅的兼容意蕴哩!(陈国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