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版《钦定续通志》
四是注重实学。郑樵认为,治学修史要讲求实用,反对空言的词章、义理之学,二者都是本末倒置、从事语言的空论,而非实学。他提出,治史要留意记载国家的典章制度,史册因已详文该事,善恶已明,无须再加美刺褒贬。因此《通志》中的纪、传、世家等都删去了原有的“论赞”,而着力于“二十略”对历代宪章演变的记载。
郑樵重视图谱的感性功用,指出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衣裳等16门类的知识,若无图谱,不但“人亦难为学,学亦难为功。虽平日胸中有千章万卷,及置之行事之间,则茫茫然不知所向。郑樵用十年时间研究经旨之学,正是通过对天文、地理、草木、虫鱼、鸟兽的细心考察核实,才弄清文字的含义,撇清了传统的“美刺”、“褒贬”的谬说,才真正理解了《诗》、《传》的本义。
五是科学分类。“类例法”是郑樵治学的基本方法。郑樵在《校雠略》、《图谱略》、《艺文略》中,以持军、治狱的编制方式,比喻治学的“类例法”。就是要求在分明学术源流的基础上,对学术加以分类,“八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一部《通志》,特别是“二十略”,始终贯彻这种“类例法”。
《艺文略》以十二类与三级分类法,把古今天下图书统归其中,穷尽了百家之学的源流。《昆虫草木略》把动、植物分为草、蔬、稻粱、木、果、虫鱼、禽、兽八大类,每类又加细分,分明其类别、品种。如草类的芝,按颜色分就有龙芝(青)、丹芝(赤)、金芝(黄)、玉芝(白)、玄芝(黑)、木芝(紫)六种。《氏族略》把姓氏的来源分为32种,即以国为氏,以邑、乡、亭、地、姓、字、名、次、族、官、爵、凶德、吉德、技、事、谥、爵系、国系、族系、名氏、国爵、邑系、官名、邑谥、谥氐为氏等来源,做到“绳绳秩秩,各归其宗。使千余年湮渊断绪之典,灿然在目。”《六书略》疏理古代汉字的六种造字规则,“驱天下文字,尽归‘六书’。军律既明,士乃用命。”如此等等。
总之,“类例法”是郑樵一生治学著述的主要方法,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大法宝,也是贯穿于《通志》中的科学理论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学术价值。
以上所列《通志》的这些特色,集中地体现了郑樵的史学思想与学术精神。这些特色不是孤立的,是有机联系的。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反映出郑樵治学的途径、方法及其指导思想。郑樵正是在博采众书的基础上,以会通为主旨,以批判为武器,以实学为取向,以类例为方法,推陈出新,而自成一家之言,独断之学。终以一己之力,在中国史学史上矗立了一座丰碑。
郑樵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大师,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不但在史学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在语言、文献及天文、地理、生物等多种学科领域也都有建树,堪称博学大家。
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个人治学环境条件的僻陋,以及晚年基于身体原因而仓促成书的处境,使他的才华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著《通志》也未能精益求精,趋于完美。在今天看来,郑樵《通志》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犹如参天大树的一点枯枝黄叶而已。不足为怪,也不可苛求,无损于它巨大的文献价值。他的学说仍然是时代学术的最高水平。他的巨制《通志》,足以成为睥睨古今史志的不朽之作。 (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