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萝苜田老街老手艺(二十八)
【发布日期:2019-05-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制布鞋匠

从清末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涵江后街鞋店林立,大小鞋店有20来家,有洽顺、又洽顺、新洽顺、振昌、振华、南昌、宜昌、义昌、合珍、新大有、义有、泰记、步云天、瑞来、瑞美、成美、元美等商号。洽顺是涵江鞋店中最老的字号,大约创办于清光绪时期。到民国初期又分出新洽顺和双洽顺两家。

据当年的制鞋匠赵阿青回忆,鞋店前设柜台,专管楦鞋、整鞋、卖鞋。鞋柜后的橱架上摆满了各色各号的鞋子,供顾客挑选。店后为制鞋工场。店内主要生产各色男女布鞋,颜色有黑色、灰色、白色、花色等,但以黑色为主。款式分圆口、浅口及深口等几大类。鞋面一般选用上等布料,如德国产的纯毛贡呢,后选用上海产的直贡呢式卡叽布代替,价格相对低廉,适合一般群众的购买。鞋底,在清代至民国初期都采用布底,以数层旧布料用针线纳成。后来改用橡胶底,因为橡胶防水耐磨。同时又有部分采用牛皮做鞋底。

制鞋匠制作一双鞋子,经过制鞋匠许多道制作工序。首先是“放鞋样”,师傅根据社会上流行的款式,先画清样;然后,放在对折好布料上剪裁,一次只能剪下两只鞋面;接着,再在剪好的鞋面内,贴上二层衬布。第二道工序“车鞋边”,用缝纫机在鞋面内口边缘“车”上两道封口。第三道工序“割鞋底”、“剪鞋底衬”,由店内经验丰富的师傅亲自在橡胶片上画样,再用直割刀裁割成不同的规格。剪鞋底衬也一样。第四道工序“扎鞋”,按双配好鞋面、鞋底、鞋衬扎成鞋子。第五道工序“楦鞋”,扎好的鞋子还得用鞋楦头进行“整行”,成为商品鞋上市。楦鞋时,先在鞋面上刷些清水,然后将同一尺码的脚掌楦塞入鞋内,再放脚跟楦,最后选用适当厚度的调节木,用锤子敲打,使它紧紧嵌入脚掌楦和脚跟楦之间,把鞋面涨紧,再用小锤在鞋面的前前后后轻轻拍打,校正样式。最后一道烘烤。遇到晴天,只需将楦好的湿鞋子放在阳光下晒干就成了。如碰上春季阴雨天,则用木炭火烤干。

1955年政府实行对私改造,双洽顺和后街个体制鞋商号同时参加“私改”和合作化,扩大为“涵江制鞋生产合作社”。(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