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萝苜田老街老手艺(二十二)
【发布日期:2019-04-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编织“箙笠”匠

在过去年代里,斗笠,莆仙人称“箙笠”(莆仙方言),用竹篾夹油纸、竹叶编织成的帽子,是城乡群众家家户户必备的遮阳挡雨用具,是农民常用的生产、生活用具。“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更是农村下雨天田间地头曾经常见的景象。

在老街苍头社有一家编织“箙笠”的小店,听说该店主原是庄边人,早年从山区出来,到老街租了这一店铺,专门编织“箙笠”,老街人称他“箙笠山”。“箙笠”看似简单,但其制作工序繁琐而复杂。“箙笠山”将山里运回来的竹子按照“箙笠”的尺寸,裁成大小适宜的竹筒若干,再用竹刀从竹筒的尾部对半破开,均匀地破成若干块竹片,并将竹片破开成一条条的竹条。竹子的选材十分重要,最好是在农历七月份以后砍下的竹子,做的斗笠不容易生蛀虫。

在编织整个“箙笠”过程中,剖竹篾是个技术活儿,篾条要剖得粗细均匀。“箙笠山”左手拿竹片,右手拿刀,起刀削竹篾,又张开嘴,用双唇夹住竹片的另一半,协助削开竹篾,细看,每片篾条长约60厘米,宽约0.5厘米,厚不足一毫米。每一个“箙笠”胎,要用这样又薄又细的篾条近百条。

剖好了竹篾,接下来便是编“箙笠”胎了,只见“箙笠山”两只生了厚厚的茧子的双手,灵活地上下飞舞,没一会儿,一小圈的“箙笠”胎头就出来了,接着,他搬出一张木凳,放上一个用木板做的笠胎模型,把笠胎头放在上面压紧,与笠胎模型的冒尖部分恰好吻合,这样在模型上编织不易变形,做出来笠胎既均匀又美观。在编织过程中,“箙笠山”会不断将水涂抹在竹网上,以保证竹子不会因为太干而折断。

粗细材质的竹胎编织过程基本一致。在半成品制作作坊内,篾匠师傅先在细网竹胎上平铺早前已上过桐油的桐油纸,做隔层防水,再把粽叶在油纸上平铺开来,做稳固固定之用,在粽叶上还要再铺上一层白纸,最后才将粗网竹胎扣上,并用彩色塑料带将粗细竹胎编织在一起。

上桐油是最后一道工序。“箙笠山”将桐油熬两三个小时,直至桐油可以拉成丝,将熬煮后的桐油放凉。而后用植物纤维做的工具将桐油在“箙笠上”反复擦拭后,为“箙笠”上油。上过桐油的“箙笠”防水又美观。

一顶箙笠乍看外形简单,编织过程却十分讲究,砍竹、剖篾、编织、成型……十几道程序一道也不能马虎。做“箙笠”的竹篾,粗细均匀、厚薄适当,柔韧且富有弹性。篾匠师傅的双手灵活地把竹篾经纬交织,上下飞舞,一顶又一顶的“箙笠”,就是这样编织而成。

“箙笠”生产成为了涵江老街上一门精湛手工艺。根据“箙笠”的不同用途,“箙笠山”曾开发出十几种样式的箙笠,就帽顶而言,有尖顶、圆顶、尖圆顶结合的样式,“箙笠”美观、耐用,一般而言,一顶材质和制作工艺好的“箙笠”可用上七八年,甚至十几年。(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