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皮三仍是皮三(上)
【发布日期:2019-03-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皮三仍是皮三”是一句莆田方言俗话,意思是,对于某个人或事物,虽然时间、地点等条件发生了一定变化,而主体本身仍然保持原样,通常表达对其向好发展的期待落空的惋惜或遗憾的意思。

方言发音,“仍”近似“乃”或“肉”。跟我学说莆田话:“皮三仍是皮三。”

在用莆田话交流,如果用上这句俗话时,渊博识古的人可能会顺带说出一个“古譬”或故事传说。

在莆田,与“陈经邦”有关的传说相当丰富,大约能成为传说的素材,都可以往“陈经邦”身上堆积。

但是,真实的陈经邦家就住城里庙前。

据说,庙前的“大宗伯第”就是陈经邦的府第。

原来,陈经邦当过明朝的礼部尚书,而这个礼部尚书雅称“春官”,又叫“大宗伯”,故名。

有关陈经邦当“国师”“尚书”“大宗伯”之类的真话并不好说,咱们还是说点半真半假的传说吧!

传说,陈经邦在考中进士之前,曾和他的发小、学友,东门兜的阿三,一起去九鲤湖向何氏九仙“乞梦”,并且二人居然“乞”到同样的梦:仙人托梦只有“甲乙”二字。

九鲤湖“乞梦”(有的写作“睏梦”,似乎也通)有个奇妙的操作,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梦好还要酬好”或者“好梦不如好酬”。所谓“酬梦”,就是“梦的释义”或者“周公解梦”。有的梦,表面上是好梦,但酬不好就变坏梦;反之,有的梦表面看不吉,但酬得好就变好梦了。还有的梦则是含糊不清、存在歧义的,得到怎么样的解释,梦的“真实”含义就是怎么样的。在九鲤湖的“乞梦史”里,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比如,据说柯潜在中状元之前和一位士子同往九鲤湖乞梦,仙人在梦中给柯状元手心写了一个“無”字,给同行的那位士子写了一个“有”字。但是,当他们按仙人指示,下山时,在莒溪遇到第一个在田间劳动的老农请求“酬梦”时,结果却是向各自的反面发生了变化。老农不识字,端详了半天,给出的解释是:“有”字像个落第的士子,背着“包袱伞”,垂头丧气地路上行走;而柯潜的“無”字却像盖着凉伞的四人抬的轿子,这显然是考中了的仪仗架势。结果完全如老农所“酬”:柯潜中了,另一同学落第了。

在古代,至少是在不很古的明代,也就是所谓“中世纪”的十五六七世纪,兴化府和相邻的福、泉地区,乃至更宽广的远方,在士大夫缙绅之中,仿佛流行着一种“乞仙梦”的时尚。这种时尚可以在各相关地方的摩崖石刻、方志史料、诗文戏曲,以及大量的民间传说中得到印证。前往九鲤湖乞仙梦,便是其一。

从徐霞客的九鲤湖游记中,可以推测当时往返九鲤湖的常选线路是,出县城西门,经长基,抵莒溪,再登山越岭到达九鲤湖。返回县城亦沿原路,而从九鲤湖返回县城,途经的第一个乡村便是莒溪。可以想象,我莒溪乡亲的祖上,或者有一批专门在路边田里、山上,边劳作边等待为人“酬梦”的从业者,用现在话可以帮他们拟个职业身份:解梦师或“仙托”。

传说中,陈经邦和东门兜阿三,也曾结伴前往九鲤湖乞仙梦。他们同做一个梦:梦见仙人在手心写字。梦醒时分,二人交流梦境,各自伸掌,发现手心中均为“甲乙”二字,且墨迹犹湿。

他们选择的路线也是出县城西门,经常太长基熨斗,到达莒溪;之后由莒溪开始爬山,进入九鲤湖。估计陈经邦一定会选择这条路线,因为陈经邦与长基岭下“有缘”。

在常太的长基岭下有一个传说,说是陈经邦的生父母和出生地就在这一带。当初,有一位陈姓的城里人途经此地,听到一户农家里传出一阵婴孩哭声,随之听到有人在哄孩子的声音:“国师爷,莫要哭!”哄孩子的声音,就是这一句反复着,于是孩子不哭了,隐隐约约还听到笑声中夹杂着牙牙学语。 这位好奇的陈姓城里人,悄悄循声找到这户人家,一看,家里并无一人,而那位在摇篮里的婴儿却瞪着大眼睛冲他笑,仿佛是见到了亲人。

陈姓城里人几经打听,了解到这是一户贫穷人家,正在为养不起孩子而犯愁着。于是,两家人一说便成:城里人把山里人子“乞”回去抚养。

这孩子后来便成了“国师爷”陈经邦了。

陈经邦和阿三从九鲤湖回来,下山刚到莒溪就遇上在路边“等”着为人“酬梦”的二位农民。

第一位看了陈经邦手心上的字,认得是甲乙二字,满有把握地说:“包中!不是阿一,就是阿二!”意思是肯定考中第一二名。当然,农民也未必清楚“甲乙”的一二,还可以解释为“甲榜乙榜”或者“一甲二甲”呢。那就非必状元、榜眼,但也是名次比较靠前的。

第二位农民不识字,他看了阿三的“甲乙”,瞧乜了半天,半信半疑地说:“看来也是好手艺?”阿三笑着说:“我们的字一样,怎么他说包中,你却说我是做手艺的?”憨厚朴实的农民不会和城里人“讲字腔”,只是认真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了如指掌”地解释道:“你看看,这个像不像绱鞋的锥子?再看看这个,完全就是一把裁鞋刀嘛!”

陈经邦和阿三听到农民发布对“甲乙”字形研究的成果,二人不约而同哈哈大笑起来:果然高手在民间,礼失求诸野。

看着农民诚实的模样,二人也只当作玩笑而已,各自赏给农民几个铜钱,互相打趣地往回城的路途走去。

后来,陈经邦和阿三的命运,证明了“酬梦”的神奇,也支持了“好梦还要好酬”的命题。而对于为人“酬梦”的农民来说,也许他们能记住当天“酬”了几个梦,得到几多赏赐的钱、物,但肯定不知道自己服务的对象是什么人,这些人的梦是否应验?大约是他们身为“仙托”而不自知慧眼如炬、远见卓识呢。

当然,这些传说全是真正的“传说”。

陈经邦考中了,一路历官至“国师”。按照另一个梦的安排,他在某一天突然申请辞职,回到老家:因为他一直相信九鲤湖的仙梦,他曾经还梦见谁告诉他,如果遇到一个什么露亭,就要立即辞官不干了!那时他正年富力强,据说还有一个他放不下的“人儿”,但是他果真遇见了一个曾经梦里所警告的“露亭”,他想,还是宁可信其有,依梦所示,回家为好。

在家闲居的日子里,陈经邦会时常身不由己地“有脚花”地逛到东门兜阿三的鞋店里。阿三已经有了自己的“姓”了:皮,人称皮三。

在陈经邦考中进士,在京都做官的这些年,阿三子承父业,一直在东门兜自家住宅门面,做着鞔皮鞋修皮鞋的手艺。由于料正艺精,生意兴隆,名声远扬,顾客都呼他“皮鞋阿三”,久而久之,习惯省称为“皮三”。不知来龙去脉的人就认为他是姓皮的皮鞋匠呢。其实他是真的“排行第三”。

陈经邦来皮三店里,一则是小伙伴间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与官场相比,找个知心好友聊天,更换心情,比什么娱乐游戏都好。二则也是凭自己的身份和朋友圈,给皮三的生意帮衬一些。比如他替皮三题写的店匾,就吸引了不少知书识字的人前来观赏、评论,并且由此也带来一些生意。

据说陈经邦题写的店匾是:

甲乙闌波

大家主要是欣赏国师空灵大气的书法,至于文句内容深不可测,谁也不敢询问或妄议。但是大家心里大约都会这么认为,既然是国师出手,“肯定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今闲)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