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鼓匠
鼓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莆田逢年过节、民俗节庆和文艺表演,鼓是必不可少打击乐器之一。莆仙戏演出也离不开鼓,鼓头是整台戏剧演出的后台乐器演奏“总指挥”。
九十年代以前,在涵江横街有一家祖传制鼓店,店门口常常摆放着几个大鼓,引人注目。走进店铺,一间不足20平方米店里堆满他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牛皮鼓,制鼓匠正忙于给鼓面上牛皮穿上绷带,并在鼓身上拉伸绷紧……
制鼓莆仙方言称绷鼓。这家制鼓匠被当地人尊称为“鼓王”。制鼓匠名叫祁秋连,人们都直呼他的小名“绷鼓”。他出生在涵江一个做鼓世家,制鼓匠的爷爷那一代开始做鼓。他的父亲也把做鼓当做谋生的工艺干了一辈子。到他这里是第三代了。而今已有60出头的制鼓匠,个头不高,但硬朗强壮,声如洪钟。从小看着父亲做鼓长大,耳濡目染,喜爱上了做鼓行当。刚开始学做鼓的时候,父亲教他制作竹钉。别看这小小的竹钉,却是考验做鼓人基本功的活儿,每枚竹钉大约要削上几十刀才成形,刀刀要恰到好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他父亲悉心调教下,做鼓手艺也日益成熟。
“绷鼓”在20岁时,他便独立门户制鼓。至今已有40多年了,只要顾客能说出来的鼓,手鼓、腰鼓、战鼓、大鼓、小鼓、车鼓……都可以做出来,正常使用二三十年不在话下。店里各种规格的鼓都有,还可根据顾客的需求定做,也经常为旧鼓维修。
制鼓包括选材、刨板、铆接、箍紧、蒙牛皮、钉竹钉、打底、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制鼓的材料十分讲究,鼓身要选用坚硬的桉木、苦楝木等,鼓面必须是本地公黄牛的鲜牛皮,皮子的韧性、厚度要适中,绝对不能有破损。鼓皮蒙好之后要绷鼓,不仅要求经验丰富,而且要求有较好的体力,要看鼓皮绷的松紧程度进行同步调音,如果声音太锐或太沉,就相应调节绳子的松紧度。绷鼓匠左手持槌击鼓,右手握斧敲打绷紧的鼓嵌,动作麻利而娴熟。经过一道道缜密复杂的工序,做好的鼓敲起来声音才会浑厚、纯正。
“祁家制造的牛皮鼓是名不虚传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做到“三过”。即一是能过更。在晚上12时后露水打过后,鼓声依然洪亮清脆;二是能过山。这山打鼓那山响,鼓声能回荡山谷;三是能过坳。鼓声洪亮、高亢,能够越过山坳。”
在做鼓皮的流程中,刨皮是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步骤,鼓皮必须削得均匀、厚薄适当,要做到中间略薄四周渐厚,鼓皮太厚了则鼓声闷而不响,太薄了则容易破裂……“绷鼓”做的鼓质量好,不愁卖不出去,都是顾客自己找上门。
涵江车鼓队用的鼓大多是他做的,用鼓槌击之,声音悦耳。不少车鼓队的鼓头评价他,“绷鼓”做的鼓可以敲出三四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这是其他鼓无法达到的。不但音质好,而且很耐打,通常一面鼓能打十几年。“绷鼓”做的鼓,打起来真正叫八面威风,四方震撼。(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