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籍历史名人留存福州石刻(一)
【发布日期:2019-02-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去年五月初,笔者到福州鼓楼区庆城路22号忠懿闽王祠,参观莆阳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开闽宰辅”翁承赞撰并书兼篆额《梁魏国尚贤夫人墓志铭》,结识闽王祠办干部莆田涵江人程建明,他非常热情接待我并聊起书法石刻之事,并向我推荐福州人黄荣春出版的《福州摩崖石刻》一书。中午笔者到于山参观摩崖石刻,随后到福州东方书画社二楼购买了一本黄荣春编著《福州摩崖石刻》(增订本)。回莆后认真拜读,查阅此书,辑录莆籍名人留存福州(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的石刻(崖刻)共有35方,其中北宋蔡襄、方子容、方宙、郑叔侨、郑令卿、陈觉民、许国计10方,南宋陈宓、林彬之、方克昌、郑玠、余祉、陈希与、郑希点、叶涣、顾孺杰、林拱辰、刘强甫、赵若瑽计12方,元代郑枃计2方,明代黄仲昭、林俊计2方,清代郑世德、陈登书计3方,民国吴威、陈元璋、林寿国、徐鲤九计6方。另查阅黄荣春主编《福州十邑摩崖石刻》,辑录福州市所辖长乐市、永泰县留存莆籍历史名人方元寀、方德先、郑烨崖刻4方(注:其中福清市留存莆籍历史名人石刻,笔者已另辑文介绍。)。另查阅于山碑廊置立有北宋莆人名臣、大书家蔡襄撰并书《刘蒙伯墓碣文》石碑1通。另有蔡襄“苔泉”碑刻留存福州市鼓楼区龙腰村。这些题名、题诗、题字、记事等崖刻、碑刻、墓志铭已成为福州重要的历史文物的一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将这些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书法价值的石刻辑录如下:

一、莆籍名人留存福州崖刻

1、北宋·蔡襄“忘归石”榜书(图1

 

 

图1

 

 

位于福州鼓山蹴鳌桥边,西向,摩崖高220厘米,宽80厘米。纵2行,正文楷书:“忘归石”三字,字高70厘米,宽56厘米。款署:“蔡襄”二字,字径7.5厘米。

按:蔡襄(10121067),仁宗赐字“君谟”,原籍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今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庆历五年(1045)迁居兴化军莆田县城南蔡垞。北宋名臣、杰出书法家。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治平三年(1067)八月,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六。英宗追赠吏部侍郎,谥“忠惠”。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其工诗文,有《蔡忠惠文集》传世。尤以书法闻名于世,为宋四家之一。

蔡襄于庆历(庆历五年(1045)至庆历七年(1047)六月)、嘉祐(嘉祐元年(1056)八月初四至嘉祐三年(1058)六月)间两次知福州,此“忘归石”无署年款。据莆人文史名家宋湖民《南禅室集·蔡襄年谱》第201页载:“庆历六年丙戍,三十五岁。守福州。六月,福州大旱,到神庙祭文祈雨。秋,游福州西湖,作《秒秋湖上》诗;游鼓山,作《游鼓山灵源洞》诗,并题“灵源洞”、“忘归石”、“国师岩”、“苔泉(在鼓楼区屏山龙腰村)”四处刻石。”

2、北宋·蔡襄“国师岩”榜书(图2

 

 

 

图2

 

 

图3

 

位于鼓山灵源洞,西向。摩崖高220厘米,宽63厘米。纵1行,楷书“国师岩”三字,字高64厘米,宽50厘米。

按:国师,指涌泉寺第一代住持神晏国师。神晏,河南汴州人。李氏子,十三岁出家卫州白鹿山,后依雪峰寺。梁开平二年(908),王审知迎神晏为涌泉寺(华严寺)住持,赐紫衣,号定慧大师;王延钧加号“广辩圆觉兴圣国师”,天福四年(939)圆寂。

《鼓山志》、《闽中金石略》等方志皆记载“国师岩”三字为蔡襄书。

3、北宋·蔡襄“国师岩”榜书(图3

位于鼓山灵源洞南侧听水斋楼下西壁,东向。摩崖高220厘米,宽65厘米。纵1行,楷书“国师岩”三字,字高64厘米,宽42厘米。

按:《鼓山志》、《闽中金石志》记载:“国师岩,相传郡人陈襄书”。陈襄(10171080),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时为侍御史,论青苗法不便,请贬王安石;出知陈州,徙杭州,后以侍读判尚都省卒。著有《易义》、《中庸义》、《古灵集》。

陈衍《福建金石志》批驳此刻为陈襄所书时曰:“《榕阴新检》云鼓山题刻以君谟第一,所书“忘归石”、“国师岩”径三尺许,皆奇晶也。则此陈襄当蔡襄之讹,古灵先生焦山磨崖字体似虞永兴(虞世南,唐代著名书法家。)不似颜平原(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今此三字似颜不似虞,必蔡书也。”

二方“国师岩”榜书与“忘归石”题刻字体似相同,应皆为蔡襄所书。

4、北宋·蔡襄等题记(图4

 

图4

 

位于鼓山灵源洞东侧,西向。摩崖高300厘米,宽203厘米。纵4行,楷书:“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蔡襄,字君谟),庆历丙戍(庆历六年,1046)孟秋(农历七月)八日游灵源洞。”字径39厘米。

按:邵去华时任福建转运使。苏才翁,名舜元,桐山人,与蔡襄友善,曾来莆游紫霄岩并留存题刻,时任福建提刑观察使。郭世济时任福建武臣提刑。蔡襄时年35岁,守福州。游鼓山,作《游鼓山灵源洞》诗。

 

5、北宋·蔡襄“幽幽境”榜书

 

 

图5

 

位于乌石山东北幽幽亭边。惜已佚。《竹窗杂录》记载:蔡端明题“幽幽境”三字于石。《乌石山志》云:“庆历间蔡襄楷书,镌山东北幽幽亭,久亡。”

6、北宋·方子容等题记(图5

位于鼓山灵源洞西壁,东向。摩崖高31厘米,宽160厘米,纵6行,文左行,楷书:“嘉祐辛丑(嘉祐六年,1061)七月十八日,同宾僚游鼓山,登大顶峰,憩灵源洞。知福州燕度题,通判钱昉、权签判宋球、东川节度推官赵谘、节度推官方子容、观察推官赵瑾。”字径29厘米。

按:方子容,字南圭。兴化军莆田县白杜(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人。方峻四子。宋代文学家。皇祐五年(1053)进士,嘉祐六年(1061)任威武军节度推官,元丰间知东莞县(今属广东),绍圣间通判循州(今属广东),绍圣三年(1096)二月以朝请郎知惠州(今属广东),官终朝散大夫。时苏轼被贬于此,两人来往甚为欢洽,留下诸多唱和之诗。子容著有《南圭诗集》一卷,《全宋诗》收其诗3首。家藏苏轼手迹四百余纸。

7、北宋·方宙等题记

位于鼓山将军石前,惜已佚失。《鼓山志》载:“莆田方宙子正宁仪中,昭武吴表深几道,淮西潘师中及之,钱塘关景山彦瞻,郡人张厉深道,元祐己巳(元祐四年,1089)三月二十日同游鼓山灵源洞。”

方宙,初名方辅,字子正。兴化军莆田县白杜(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人。方峤四子。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历福建转运判官、司农丞、京西提举常平,终官河东转运判官,赠中奉大夫。著有《陈岩居士集》十卷。

8、北宋·郑叔侨等题记

位于福州乌石山天香台西,惜已佚。字径5寸。文:“江炜仲文、上官敦复存中、郑叔侨子政、毛勉德懋、关景山彦瞻同游神光寺,登道山亭,元祐己巳(元祐四年,1089)三月晦(月末最后一天)。”

按:郑叔侨,字子政。莆田后埭(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郑露后裔,郑伯玉次子。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授承议郎,元祐间任侯官(今属福州)主簿。擢知清溪县(今泉州安溪县)。善诗,著有《郑子政文集》二十卷。

9、北宋·郑令卿、陈觉民、许国等题记(图6

 

图6

 

位于福州乌石山天香台,西向。摩崖高365厘米,宽230厘米。纵6行,楷书:“元祐五年(1090)八月二十二日,府帅温陵柯公(柯述)率东阳陈恺、朱崧、胡章,莆阳郑令卿、陈觉民、许国,括苍叶之表,会稽高彖、关景山,建安熊浚明,桐川沈凭,温陵许毂、杨璞、王裕民同游神光寺,会于道山亭。”字径23厘米。

按:郑令卿,莆田人。宋嘉祐八年(1063)进士,官至直通郎。

陈觉民,字达野,仙游人柘山(今仙游县度尾镇)人。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元祐间知建阳县,历知漳州、建州,升迁福建路转运判官。崇宁四年(1105)正月,以朝散郎知福州。后迁提刑兼三路转运使并提举河渠。复知泉州,以右文殿修撰知广州,官至中奉大夫。著有《制策》十卷、《书评》十卷、《研谱》十卷。卒后入祀仙游乡贤祠。

许国,莆田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知潮州潮阳县。

道山亭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民国陈衍《福建通志·名胜》载:“道山亭,宋熙宁三年郡守程师孟建,以其前际海门,回览城市,宜比道家蓬莱山,因篆书‘道山亭’三字刻于石。”

10、北宋·需老、陈觉民等题记

位于福州鼓山大顶峰盘石,惜已佚。楷书,文:“大观己丑(大观三年,1109)仲秋丁酉,需老开堂师座,邀部使者(陈觉民),俱至四司僚佐预者六人,公翼、全叟、君举、子震同登大顶峰。”

按:需老,即有需和尚,莆田陈氏子,涌泉寺第十九代主持。部使者陈觉民曾闻有需大德名,延住福州鼓山涌泉寺,继住雪峰寺。部使者,系陈觉民,时知福州。            (未完待续)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