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道不远人话学宫 ——黄石文庙散记
【发布日期:2019-01-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石文庙 林文读/摄

明弘治《阙里志》孔庙全图 朱仁良/摄

它犹如一道灵光,点亮在我的生命里。它地处黄石老街一隅,地理形制极致追求效古。它泮池精致,四季毕春,琅玕铜锾。黄石文庙,正是这样一个美妙所在。

黄石文庙,原为红泉宫,是为纪念筑堤围垦的唐朝节度使裴次元而肇建;宋朝林光朝创“红泉学派”于此;明嘉靖年间毁于倭寇之乱;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康熙廿四年(1685)重建,历年偶小修小补。

《礼记》:“凡始立学者,必设奠于先圣先师。”祭孔是封建国家礼制。“素王千古;名教万邦”,孔庙在独尊儒术之后,经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随着孔子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重视,祭祀孔子成为传统,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世代相袭的典礼,是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典型,而孔庙正是祭孔活动的场所。

基于孔庙在古代礼制祭祀的实际作用,其规划有大片的空间,用以举行祭祀仪式,如大成殿之前的月台。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级的孔庙逐渐地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但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皆是非礼制庙宇。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而府之庙学又高于县之庙学,但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

全国孔庙众多,但叫法不一。山东的叫曲阜孔庙,北京的叫国子监,南京的人称夫子庙,山西平遥世称先师庙,吉林松原的叫至圣先师庙。《露书》卷之七迹篇:天下学宫皆书“明伦堂”,独应天府学书“明德堂”,云文天祥手书,存其迹。莆田这样一个小地方,传承至今,则有仙游、涵江和黄石三处文庙。莆阳文风之胜,窥此可见一斑。

晋太元时,“太元中,增置太学生百人,以胤领国子博士。其后年,议郊庙明堂之事,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时从其议”。本段话简而言之,读书明志。道家高度概括,儒家循循善诱。这个车胤前辈,就是《三字经》里“如囊萤,如映雪”的囊萤先生。

想当年,家里能看的书基本被自己给翻了几遍。生命里的种子,这睡莲一般的生命力啊,千年之后,犁花鹭舞,哪怕如油的春水,只要一滴,就足够给他力量,冲破铜墙铁壁般的保护。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1995年,黄石文庙还是莆田县黄石小学办学点的时候,这里仍然是学子心中的胜地。能够进到黄石小学来考试,对周边36个村的小学生来说,是个树立个人威信和学习标杆的天然机会。黄石地狭人广,南洋平原文风鼎盛,名家辈出,黄石文庙功不可没。至今洋面一带有尊孔祠的乡村不在少数,这一座座小的祠堂,构成了黄石文庙的毛细血管。

族里长辈曾提及,他的祖父模十三为了鼓励宗族子弟勤学向上,在老屋“小宗”里,立了个规矩,“宰世房”子弟的一切学费开销由公田收成(包含作物收成和佃租)供给。先祖父兄弟5人,最后一位得到这项特权的是祖父的两位幼弟。在祖父遗物里,我整理出一份保存完好的“私立中山中学(1954年)”的入学通知,学费开销便是据此来源。可惜当时百废待兴,叔公因家里人丁众多,劳力稀缺,竟又早早辍学。

祖父八兄妹,老大力争上游,盛名在外,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就是,他的最后一个作品是金山小学的设计手稿。卅年过去了,精致的线条仍完美地呈现在硫酸纸上……

黄石文庙,它肇建于唐元和八年(813),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具唐宋元遗址,明清建筑风格,基本严格遵循孔庙的建筑典范。目前尚存石铺大埕、下马碑、泮桥、大成殿、青龙盘柱、丹墀、殿前两翼东西斋等,以及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卢廷撰写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记”石碑和明崇祯南京礼部尚书、抗清民族英雄朱继祚书写的“古红泉”石碑。

明弘治《阙里志》(山东)上有孔庙全图,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这些有趣的名号,翻开书,可找到其历史渊源,不乏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说“棂星门”,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也就是文曲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精英荟萃,这也是孔庙称为文庙的缘由。再比如“大成门”,这个词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孔庙的主殿通常是大成殿,黄石文庙的主殿当然也不例外。甚至于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坊,命名的依据大概如是。

从祭祀的角度说,各地孔庙供奉的人物也是大体一致的。文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比如上面说的崇圣祠,就是奉祀孔子五代祖先;大成殿,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所谓的“四配”,指的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二哲”则是孔子的其他一些弟子,还包括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

黄石文庙留给今人的价值,我们还可以从明朝周瑛《兴化府志》中找到依据,周瑛志上载有“关于文庙的行香礼”:“凡有司官每月朔望各庙(文庙及应祀神祇庙)行香御史及布按二司官到府州县第三日文庙行香俱夙兴至庙廷赞行四拜礼其香烛官钱出办有司官文庙行香师生出迎大门外先至庙廷行。”

《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九》载文“乐章(八音之节圣人法八风而为之其声出于五行之气其制器之法则……)”

从以上明清两代府志所载,我们可以看到过去黄石文庙,它不单在建筑上风格严谨,在祭祀上也是定时定格(朔望指初一和十五),如何奏乐,更是严苛。现在人一生气,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来源就是《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讲什么呢,无非是:不许破坏规矩。当时,对宫廷的舞乐队来说,“佾”是古人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这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这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季氏,指季平子,鲁国大夫,其为权臣,把持朝政。按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但他居然摆出八佾,完全是以天子自居,想与中央抗衡,这是大逆不道,违礼的行为。孔子指出,季平子是大夫,不该忍心用天子的礼乐主持祭祀,这是对天子、国君的蔑视,这是要砍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八佾”讲的是文化精神。

明朝莆人姚旅《露书》卷之一《核篇》上,“天下文明”:孔颖达谓“阳气发见之义”,固一理也。但九二动为《离》,《离》则文明;在内卦,固曰天下。盖天下太平,有文明之象,而龙方见耳。不然,方在田,安能令天下已被其化也?

《露书》卷之二《核篇》下:孟子之父名激,孟之先为鲁孟孙氏,曰孟孙激,字公宜;母仉氏。今世谓父名激公、母姓仇者,误,方伯文著《文庙考》亦因之,见余言而欣然正之。(仉音掌。)

姚旅载:“郭圣胎谓闽中四无:无僧,无伎,无酒,无不识字者。”今日看来,前三无是大有,第四无者倒是中肯可爱。莆中文庙厥功至伟。

今有陈炘先生提及“县以下一级的文庙,国内只有三处,黄石文庙是其中之一”。对于该评价,难置可否。若有客来黄石,我们首先带来黄石文庙,多能赢得欢心。也算是遂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愿,双方情谊在此渐入佳境。

诚如孔庙发展的两千个春秋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脚步。黄石文庙的发展演变,千载来是莆阳大地融合进化的阶梯。《新唐书·孔颖达传》载: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昔日黄石文庙,书声如斯。(朱仁良)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