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无意之中又遇到老杜的诗。查阅《康熙字典》“船”字,引《韵会》说“衣领曰船”。又引用南宋程大昌《续演繁露》说杜甫诗“天子呼来不上船”,有人说“衣襟为船”,大昌认为是错误的。说蜀人把衣着系带叫做穿,蜀方言又把穿说成船。
感觉《康熙字典》这个说法不太可信,于是就查阅《汉语大字典》:“船,方言。衣纽。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陆(游)有绝句纪事云:‘科跣到门衣不船。’船,襟纫,盖方言也。”襟纫是旧时衣襟上的布衣纽。
在《全宋诗》里没有找到陆游的这个诗句,于是又查阅北京大学语料库,发现王士禛《香祖笔记》里的陆是指其朋友海宁陆冰修(嘉淑)先生,不是陆游。可是北京大学语料库又把这个诗句及其后面所附的注释断句为“科跣到门衣,不船船襟纫”。错得简直一塌糊涂!同时发现字典和语料库的错误,不亦乐乎!
乐事远远没完。又回到《汉语大字典》:“船,船形的酒杯。”唐·李濬《松窗杂录》:“上因联饮三银船,尽一巨馅,徐乘马而东去。”大意是皇上(李隆基)因而连饮三杯,又吃下一个有馅儿的大红团,才策马东去。
唐·高骈《赠歌者》:“酒满金船花满枝,佳人立唱惨愁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船即船形的酒杯!这才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真意:皇上,您把我呼唤来了,怎么没叫人端上酒来啊?微臣我可是酒中的仙人哪!
福建各方言说穿衫,读音同颂,学者们认为“颂”是本字。王琛老先生在《莆仙方言点滴辨惑(二)》里批评并否定了这个说法。作为歌颂意思的颂,与莆仙方言的穿衣说法确实同音。然而学者们所依据的“颂,貌也”,读音为“容”,不是歌颂的颂音!《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韵会》余封切,音容。《说文》貌也。”更何况容貌不等于穿着!
王琛先生说船可能就是穿:“那杜甫诗中‘不上船’,或许也就是这个方言,说李白酒醉宽衣解带卧眠于长安市上酒家,连天子呼来,他都不起来把衣襟扣好(不上船)。这个‘船’为‘穿’的古代方言现象,恰巧与莆仙今天方言中‘船’与‘穿’音近十分相似,并且今天普通话‘船’与‘穿’也同音,只不同调。这也许不是个偶然现象,可供方言专家稽考。”
穿衣(衫)用“颂”字,或者用“船”字,无法找到任何书证。这里也尝试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性,莆仙方言“颂衣(衫)”的“颂”,本字是著和着:即著衣;着衣。《康熙字典》:“著(着),‘又《类篇》陟略切,音芍(莆仙音似叔)。被服也’。”《汉语大字典》:“《广韵·药韵》:‘著,服衣于身。’《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焦仲卿妻》:‘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东晋·郭璞注《扬雄·方言》:“妇人初嫁所著上衣,直袊(领)也。”这些都是何等权威的书证!可是,您一定不同意我的说法,因为这个“著”字,音同芍,是入声字,而“颂”是鼻音收尾。清代的音韵学家们把入声字归入阴声字,而鼻音字是阳声字。他们发现,如果元音相同,就能够发生阴阳对转。
王力《同源字典》:“在汉语语音的发展中,同一类相配的阴阳入三个韵部可以互相转化,即在主要元音不变的前提下,阳声或入声可以失去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而变成同一发音部位的阴声;反之,阴声也可以加上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而变成相应的阳声或入声。”
我,加后鼻音变为卬,意思同我。《说文》:“卬,‘我也。《诗·邶风》卬须我友’。”王力《同源字典》说“遏止为遏,字亦作阏,音转为按;遏水的坝叫堨,音转为堰。”这是同义字之间的音转。同一个字也可以发生音转,如刷shuā,数滑切,刮也;清也。加鼻音变成涮shuàn,数患切,洗也。
《康熙字典》里说:“齐人言衣声如殷。”“齐人言殷声如衣。”“良,略也。声轻,故转略为良。”王念孙《广雅疏证》:“意、隐古同声。隐之言意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西”字古音同仙,所以西施也叫先施。《说文解字》:“残,贼也。”先秦时的“贼忍”后来被同义词“残忍”所取代。
古汉语里这样的阴阳入三声对转的例子不胜枚举。莆仙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也传承了阴阳入对转。毛,莆仙方言读mú又读múng;明早,方言文字据说是“复早”,读音却如“皇早”;二,读而至切又读为nung(第5声)。
《康熙字典》:“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齞唇历齿。《注》历,犹疏也。”齞yàn,齿露唇外。历作稀疏,莆仙读音为làn。游历的游,于求切,音猷。又,力求切,音留。而“历”字,莆仙加进鼻音,读如lèn。巴金《鬼》:“自己的口才拙,是不必讳言的。”《老子》:“大巧若拙。”拙,不好,不巧。《集韵》《韵会》《正韵》出,尺律切,春入声。拙,莆仙方言读音似“寸”,是春的去声。
北宋医官张君宜说吃蚕丝织就的绸布可以长命百岁,苏东坡调侃道:“世言著衣吃饭,今乃吃衣著饭耶?”著(着),音芍,在莆仙方言里就加进了鼻音,以“颂”音读东坡话,感觉如何?
现在回到陆冰修的“科跣到门衣不船”。“科”是不戴帽子,跣是赤足,衣不船,纽扣都来不及扣好。我在写这篇文字时通读过《汉语大字典》的“科”字,有一个义项,是植物的根和茎,明明还有“不戴帽子”的义项,硬是没有认真读,就误以为是莆仙“脚”字借用植物根茎的“科”的读音。因此忽略考察“科跣”这个词:《汉语大词典》说是露头赤足。经朋友指正,修正错误,就又进步了!读书学习不可不认真!
从一个“船”字深入到古汉语和莆仙方言里学习,有如此意外之收获和乐趣,还有天大的教训!(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