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送秋
【发布日期:2018-10-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莆田,到了中秋节这一天,说明这个“秋”的民俗活动接近尾声,因为莆田人(尤其沿海人)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凡是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给父母“送秋”。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其中“归宁”就是给父母“送秋”之意,俗指已出嫁的女儿在中秋节之前送礼物给娘家父母,体现出女儿对父母的孝敬和孝心。若遇刚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秋”时,仪式更加隆重,而且还要把女儿送来的礼物一一展示出来,请宗族的亲人前来观看。

莆田的“送秋”民俗是有历史缘由的。莆田地处东南沿海,因古时田薄地瘦,几近刀耕火种,物产非常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当时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然而,勤劳勇敢智慧的莆田人民为了生存另辟蹊径,勇敢地向大海“讨生活”,一批批精壮男子扬帆起航,劈波斩浪,入海捕鱼;大胆地向大山“讨生活”,一批批强壮男子攀高登远,“愚公移山”,开山取石;智慧地向仕途“讨生活”,一批批莘莘学子挑灯夜读,拼取功名。此类重体力劳作和科举限制,均需男丁来完成。而女儿当时甚至成为家庭的负担,故产生了莆田沿海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甚至有的人家无奈且含泪地把刚出生的女婴活活溺死。这种愚昧行为引起当地知府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改变这种愚蠢和无知的做法,当地知府积极倡导群众:中秋节期间凡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备办礼物回娘家孝敬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此举让父母感念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同样可以孝敬父母,以绝后患,因此莆田“送秋”传统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成了莆田中秋独有民俗。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十五期间,沿海农村随处可见那些身着红衣肩挑一担用红布袋或红网兜套住就可以挑起的“十盘担”。这种盘子状似圆盒子且有盖,以细篾条编织而成,再加以油漆彩绘,非常精巧雅致,大小有序,依次垒叠,两边各五个,故称“十盘担”。“送秋”时将备好的物品如桂圆、花生、红枣、芋头、米粉、猪脚、板栗、红团等,以及父母过冬用的衣物如衣服、鞋子、袜子、绒衣、围巾等一一装好之后,由女儿亲自挑送到娘家。因为入秋之后气温开始下降,冬季即将来临,细心的女儿们都会为父母从脚到头备齐一套过冬防寒的衣物,以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娘家的兄弟自然会备办一桌还算丰盛的菜肴,与女儿、女婿、外孙或外孙女一道围聚一桌吃个团圆饭,畅谈工作、生产和人生。

据说“送秋”的礼物是有讲究的,有的二色,有的四色,如月饼、白果、板栗、香芋、猪脚、花生油、米粉等,这些礼物虽不起眼,但每一样均有深意。桂圆,寓意团团圆圆;米粉,其形状似寿翁花白的胡子,又长又白,寓意长寿;芋头,本地话谐音“熬”之美意;猪蹄,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大猪蹄,主要是给父母滋补身体,寓意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随着生活条件不断好转,女儿给父母“送秋”的礼物也不断升级,除了以上四样不换之外,其余的逐渐取而代之,诸如海蛏干、虾仁、墨鱼干、扇贝干、鲍鱼干、海参干、红菇、紫菜等高档品。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推陈出新,简约前行,传统的风情民俗革故鼎新,砥砺前行。作为父母,他们不奢求你们多富多贵,光耀门庭,只求你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知足了,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他们就欣慰了。“送秋”是孝敬长辈的一种俗例,我们应该延续这种做法,让“送秋”成为莆田一个特色的“孝敬节”,从而上升为莆田传统民俗的一张敬老名片。(刘青华)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