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擿”字普通话有三个读音:zhì、tī(《辞海》注音tì)和zhāi(古代通“摘”字)。
读为zhì的擿,《广韵》直炙切。炙,莆仙方言读音如蔗。所以“擿”的第一个莆仙读音为dià(也有读kià),也读dia第五声,如订婚“放定”的“定”音。这个“擿”字和音,意思是掷,后来被“掷”所取代。《庄子·胠箧》:“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意思是把玉器珠宝掷毁,就没有小偷了。
读为zhì的擿,还有两个义项。读为tī(tì)的,《汉语大字典》罗列八个义项。这十个义项在莆仙方言,却只有一个读音:tu第五声。如下象棋时说“擿卒过河”。使用tu这个音,即使是古文,不必繁琐地强记释义,你就能够理解其意思了。以下采用《汉语大字典》部分义项内容与莆仙方言作联系对照。古文词语后括号内为笔者所加解释。
(一)擿zhì。
1.搔,挠。《说文·手部》:“擿,搔也。”《列子·黄帝》:“斫(zhuó,砍)挞(打)无伤痛,指擿无痟(痛,音消)痒。”指擿,意思是用手指tu(搔)。
2.簪股,即搔头,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擿,以象骨搔首,因以为饰(首饰)……即后人玉导、玉搔头之类也。”莆仙方言称之为“头擿(tu)”。您可曾想起小时候看到母亲在头皮发痒时拔下银钗擿(tu)着头皮的情景?
(二)擿tī。《集韵》他历切。
1.挑(出)。《集韵·锡韵》:“擿,挑也。”《汉书·宣帝纪》:“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这个句子意思是:汉宣帝命令管理京城的三个职官属地(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春夏为禽鸟繁殖带雏季节,务必禁止擿(tu)鸟窝抓鸟蛋,或者用弹弓弹射飞鸟。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飞禽走兽的生命与繁育,和人类一样珍贵。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夏县有水灾,民溺死者以百数,永一(人名)执竿立门首,他人物流入门者辄(就)擿(tu)出之。”原文此句的下文是:“有僧寓(寄托)钱数万于其室而死,永一诣县自陈(拜访县官自己告知),请以钱归其子弟(亲属后辈)。”平民也自有高尚品德。
2.挑剔;指摘。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擿,剔也。”《宋史·李纲传下》:“然自昔抱不群之才者,多为小人之所忌嫉,或中之以黯闇(愚昧),或指之为党与(结党营私),或诬之以大恶,或擿(tu)之以细故(不值得计较的小事)。”莆仙方言则有“擿胛脊”,谓背后批评人家。
3.示意,指使。《汉书·谷永传》:“卫将军(王)商密擿(tu)永令发去。”谷永直言敢谏,几次成功劝说汉成帝刘骜。有一回触怒成帝,命令拘捕谷永。王商暗地里擿(tu,指使)谷永先行逃脱。皇帝见一时无法抓到,就说算了不抓了。一年后,又召谷永为官。
4.探。《法言·修身》:“擿埴(zhí)索塗(途),冥行而已矣。”李轨注:“埴,土也,盲人以杖擿(tu)地而求道。”我们都见过盲人拿着拐杖擿(tu)地摸索前行,总禁不住心生恻隐。忽然想起读过的一个真实英文故事。英国一位中学校长让每个班级每天轮流一个学生蒙住眼睛充当盲者,“擿埴索塗”,或扮演其他残疾,别的学生相帮助,以此体验残疾人生活,学会尊重残疾者。轮流完毕,周而复始。
5.揭露。《汉书·赵广汉传》:“其发奸擿(tu)伏如神,皆此类也。”《现代汉语词典》释此成语:揭发奸邪,使无可隐藏。赵广汉是位能力超强、不畏权豪而又廉正清明的管理京城的官吏,是百姓心目中的大清官。但是没有制度性有效监督,清官也会违法,最终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读者可以百度“赵广汉”,了解赵广汉传奇而又惨烈到令人心碎的人生经历。
《后汉书·王涣列传》也有一个“发奸擿伏”的故事。王涣,字稚子,四川人。早年是个喜欢打架的官二代。初为县令,民风为之一振,路不拾遗,卧不闭门。民谣曰:“王稚子,世未有,平徭役,百姓喜。”官做得越来越大,聪明惠断,公平廉正,抑强扶弱,化罪行为不犯;“发奸擿伏,忽若有神”;京城权贵都敬重惧怕他。不意早逝,百姓痛哭,万民吊丧。“行人商旅,莫不祭之”,洛阳百姓还为王涣建立祠堂祭祀。东汉桓帝笃信黄老之道,全部拆毁宗庙,却特诏保护王涣的祠堂。王涣所以“发奸擿伏”,破案如神,皆因他一身正气,一心为民也。
6.剖开;分。《淮南子·本经》:“擿(tu)蚌蜃。”高诱注:“擿,犹开也,开以求珠也。”擿蚌求珠(珍珠):擿(tu)“沟蛏”求“正珠”,莆仙人一看就会理解,一听到就会记住。
此外,擿还有捶的意思,如《汉书》里就有“天子……擿鼓”的记载。擿(读tu或得)鼓就是捶鼓。
擿,第三种读音和意思:作为“摘”使用,普通话读zhāi。《集韵》:“擿,陟革切。取也。”摘,莆仙方言读音如“笛”或“德”,也常被读成“diàn”。
1.摘取。《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擿。” 《大藏经》:“採擿果叶而受用之。”
2.选取。《新唐书·段秀实传》:“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
莆仙方言保留了“擿”字读音(tu),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的民风民德和官风官德,其品位难能可贵。(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