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邓纪宁:做好事的归侨
【发布日期:2018-08-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附报纸消息和照片。


 邓纪宁,一个做好事的归侨。他1921年出生于印尼西瓜哇,母亲伊嘉,印尼回族人。父亲林文临,梧塘镇沁后村人。邓纪宁在印尼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1947年,他回国定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纪宁的母亲,妹妹多次来信,叫他重返印尼。纪宁己习惯了家乡的生活,不想离开了。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妻子,有了孩子,他不想离开她们,远渡重洋。村子里有许多归侨,别的村子也有许多归侨,他们回来了,不走了。他们爱国爱乡的举动,感动了纪宁,“我不该再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我要在沁后种田,培养子女,过完这一辈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是三年困难时期,在印尼的母亲,妹妹听闻风声,再次来信,叫他重返印尼,但纪宁为了妻子和孩子,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选择了与家庭共患难,同甘苦,守在了家门口。

1965年,印尼发生了“9.30”事件,印尼政府疯狂排华,很多华侨被遣送回国,但有一部分留在印尼。国内和印尼的交流很困难。纪宁千方百计,用各种代号写信去印尼,解决了许多华侨之间联系的困难,很多人对此非常感激,亲切地叫他“阿宁”。

1977年,沁后村修沁后至梧塘的公路,但一个沁后桥缺钱无法建起来。I978年,涵江华侨陈琴棋从印尼雅加达回国,要来沁后浮山扫墓。他的车子无法通过,只好步行到浮山山上扫墓。陈琴棋先生来到大队部,对村里保护他家的祖墓表示感谢,并提议村里与印尼的华侨联系,争取捐款来修桥,并表示愿意带头捐资,推动印尼华侨捐款。村子里的干部就推举阿宁向印尼写信联系。阿宁就向印尼华侨写信,特别是向有名望的雅加达会馆秘书邓金城,万隆的邓庆梅,以及邓文耀、蔡庆霖、翁亚坚等华侨写信,诉乡情,做工作。半年内共集资港币6万多元。保证了沁后桥的动工,并很快就通车了。这里面有阿宁的一番心血。

沁后南阳小学是沁后村邓氏华侨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创办的。由邓庆梅的外公邓寿十八等主持施工。华侨邓庆梅一家三代为沁后的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邓庆梅先生对阿宁很友好,他每年至少回来两次,每次都会登门看望阿宁。每逢这个节点,阿宁会向邓庆梅做宣传工作。邓庆梅先生对南阳小学非常关心。学校的修修补补,扩建工程主要邓庆梅先生承担。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阳小学建立董事会,阿宁担任副会长,负责向邓庆梅先生和其他华侨汇报南阳小学修建工作和用款,得到邓庆梅先生和华侨的信任和支持。于是,邓庆梅集资建了教室8间,邓庆梅先生独资建了一座两层楼共4间教室,把主楼大维修,把楼板楼梯都改为钢筋水泥。邓纪宁在这中间穿针引线,四处联络,他的功劳是不小的。

1987年10月,阿宁无意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阿宁的老母亲远在印尼,他与母亲已有40多年没有见面了。现在,母亲年老,又生病在床, 就象风中的残烛。母子情深,血浓于水,阿宁无时无刻都在怀念母亲,他想去探望,但当时中印断交,无法成行。阿宁千方百计,打听出国的途径。阿宁给香港国际红十字会写信,引起香港红十字会的同情。香港红十字会函告印尼红十字会,也得到印尼红十字会的同情。雅加达红十字会十分仗义,向印尼移民局陈说阿宁的困境。印尼移民局没有推倭。请印尼红十字会派人配合斗旺市红十字会,到阿宁母亲和妹妹家中了解情况。阿宁母亲声泪俱下,口口声声呼叫  "阿宁"的名字,恳求红十字会帮助母子团圆。红十字会的人员把老人的话,用录音机录起来,还用照相机把老人家卧床的情境拍摄下来。红十字会的人员把录音带和相片交给移民局。移民局听了录音,看了相片,把这些情况汇报印尼政府。印尼政府无法拒绝这种人道的团聚,很快就批准了中国公民赴印尼探亲。

在中印断交21周年之际,阿宁成了第一个被印尼政府批准入境的中国居民。19871015日,中国公民邓纪宁和他的儿子邓仙平满怀激动,在雅加达机场走下弦梯。印尼红十字会,FELMINA报社,共七位人员到机场迎接。消息一经披露,就轰动了整个东南亚,轰动了国内外。阿宁被誉为推动两国复交的“和平使者”。新加坡《星洲日报》于19871021日以“断交后首次获签证访问印尼的中国人” 为题作了报道。新华通讯社编印的《参考消息》也于19871021日以“印尼21年来首次给中国公民发旅游签证”为题,报道了邓纪宁带他儿子1015日到雅加达,看望87岁的老母亲的消息。印尼雅加达红十字会出版记载该会工作成绩的小册子写道:199088日,中国总理李鹏到印尼访问,与印尼总统苏哈托会晤时,也曾谈到这件事。

阿宁此次东南亚之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抽出时间与心系桑梓的华侨邓庆梅先生会面,商讨家乡发展事业。邓庆梅先生很高兴,和阿宁一起去找其他的沁后籍华侨。阿宁向华侨们做工作,邓庆梅、邓文耀等华侨十分赞同。198712月,印尼完劫寺基金会主席邓文耀回乡,商定筹建沁后中学。这个计划得到莆田县政府、县教育局、梧塘镇政府、村两委的大力支持。1989年,沁后中学创立,完劫寺基金会及华侨们投入资金100万元人民币,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及配套项目,还以10万元设立了奖教奖学基全。沁后中学的创建,是华侨们爱国爱乡的结晶,也有阿宁的一份功劳。

沁后溪从烘炉嘴直流下来。在过山段,前人在溪里埋设石碇,供人们渡溪之用。石碇在一般情况下通行是安全的,但遇上大雨,洪水汹涌冲撞,威力还是十分凶猛的。解放前夕,溪上曾发生一起农妇被洪水冲走的悲剧。乡人沿溪寻找三天才找到尸体。慈悲的阿宁对这件事,也是感同身受。村里人到溪岸上种田,邻村人到沁后鞋厂上班,如果是雨天,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阿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次,又是邓庆梅先生回乡,住在涵江华侨新村,阿宁特地去华侨新村,与邓庆梅先生商议建桥的事宜。邓庆梅先生,不改初心,爽快应允,立即拿出5000元人民币表示支持。阿宁回家,立即与知名人士蔡金耀、蔡炳坤等10多人商议,筹备建桥事项。筹备组还向在台湾的沁后乡亲求助,得到1000多美元的捐助。邓庆梅再次回国时,阿宁又再作冯妇,充当说客。邓庆梅在阿宁的攻关下,又一次慷慨解囊,捐资13000元。过山溪上建起一座石拱桥,长约25米,宽2.5米,在1992年冬天完工。阿宁对家里人说:“这个桥,我花了几年的心血,现在建成了,我松了一口气,我多么高兴。”桥头立了一块石碑,由文史专家蔡金耀撰文,老教师蔡炳坤书丹,记述华侨邓庆梅和去台乡亲的一片深情。人们站在桥上,盛赞邓庆梅先生的高风亮节,也为阿宁关心家乡的义举击节赞赏。

1995年,为了“两基”的需要,要把本村的两所小学合并,兴建一所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小学。村里投资I00万元,经过多方集资,仍缺几十万元。村干部和校董事会要去印尼找华侨求援。阿宁积极为此做工作。阿宁向曾经为南阳小学捐资的邓庆梅先生说明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要以高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条件,消除邓庆梅先生的误解。阿宁又动员他继续为新的小学捐资。这一次阿宁年纪大了,又有病魔缠身,村里的干部只好亲自去印尼。华侨们答应再捐资15万元建新的小学,完劫寺基金会再提供5万元作为沁后中学的奖教奖学基金。

阿宁热心为侨属与台胞写信的善举,受到人们的赞扬。

沁后村的翁永宗,父母在印尼,年龄都已近九旬。翁永宗想去印尼探望,但他感到为难。他的在印尼的弟妹不会中文,翁永宗无法与他们联系。翁永宗找到阿宁,阿宁二话不说,让他用中文写信,翁永宗写了四张信。阿宁把信翻译成印尼文,然后寄去印尼。不久翁永宗得到他妹妹的复信,阿宁也帮助翻译。1996年初,翁永宗实现了赴印尼探亲的愿望。

1996年秋,西天尾镇的郑金堂与在台湾的父亲产生意见。在台之父郑金麟写信回来骂郑金堂。郑金堂一家三代人,来沁后找阿宁求助。阿宁看了郑父之信,安慰他们不要发愁,说由他出面写一封信给在台湾的郑父。郑家三代人给祖国台湾,印尼的信函,都是阿宁代写的,他们很信任阿宁。阿宁给郑金麟写了去信,二十多天后,台湾来信。郑父在信里,消除了父子间的误解,还向阿宁表示感谢,还说今后回大陆,不知要怎样报答阿宁。阿宁又给他复信,表示你们父子消除误会是他的最大心愿,他愿意为有需要帮助的人多作一些贡献。

1947年至2005年,近60年中,阿宁义务为台胞、侨胞、侨眷、侨属写信万封以上。阿宁的功德可谓无量呵。

阿宁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1981年112日,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表彰;

1982年11月,受到莆田县归国华侨联合会表彰;

1986年4月,受到政协莆田县委员会表彰;

1989年10月,受到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表彰;

1997年224日,受到莆田县侨务工作先进积极分子表彰大会表彰。

阿宁担任过的工作:

沁后大队华侨代表;

莆田县侨联会常委;

莆田地区侨联会常委;

莆田县第六届政协委员;

梧塘镇人民代表。

2005年8月,邓纪宁因病去世,享年85岁。(卢瑞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