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品牌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于近期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会上荔城区有7家企业荣获“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单位”、7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华好品牌”称号。
莆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荔城分局陈鸿霖局长作为基层监管部门代表发言,他表示,地方监管部门在服务品牌建设和健康产业方面,可以起到扶持和辅助的作用,作为基层单位,应该坚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从大局出发,扎根基层,继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健康行业的建设,为国家交出一个完美的答卷。
自2014年7月成立以来,针对食品药品监管、人员配置等难题,莆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荔城分局便开始摸索、搭建、拓展、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1+3+N”荔城模式,提升食药安全水平,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截止2018年7月,辖区现有各类监管对象9167户,持证率比成立初提高43.68%;四年以来,累计立案483起、罚没款入库789.06万元、办理投诉举报1292起、食品药品检验检测15119批次、追溯系统录入信息1338946条。荣获全省首批10个创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区单位(唯一区级创建单位),成为全市首家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区;在市对区食品安全工作考评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2015、2016、2017年);荣获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文明行业创建示范点、市级文明单位、市级一类“平安单位”等称号。
陈鸿霖局长从主抓主业、部门履职,兼顾副业、服务发展两大方面谈谈从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
主抓主业,落实部门职责保安全
夯实监管基础。荔城区财政拨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经费1245万元,在全市首家实现4个基层所拥有各自独立办公场所,率先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食品药品专职协管员46名,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分局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考核办法,细化日常监管、专项行动方案,量化执法办案、投诉举报等各项指标,在周例会、月度会、季度会、半年会、全年会上探讨解决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有部署有行动有交流有整改有总结,达到底数清、进展明、效果实。改革执法办案机制,实行“小局大所”和案审制度,制定《执法办案纪律规定》,严明办案纪律、规范执法程序,力争把每个案件办成经得起法律、社会检验和舆论评价的铁案,实现案件信息公开、共享,加大曝光率,接受社会监督。
创新监管方式。其一:检验检测。在全市各县区率先配备食品安全检测车,配备4部手提便携式快检设备、1部台式快检设备、5个快检室,全市第一家通过招投标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有效提升检验检测水平。其二:设立工作站。2015年、2016年陆续在5个乡村建立食品安全工作站示范点,开启食品安全工作站1.0时代,通过社区(村居)食安工作站,解决农村、城郊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打通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2017年,在大型商场开启食品安全工作站2.0时代,在食品经营主体、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精细化监管,打通食品安全“最后一米”;2018年,擢英中学食品安全工作站启用,标志着荔城区食安工作站正式迈进3.0时代,实现食品安全“零距离”。校园食安工作站是全市首家校园食安工作站,是践行食品安全“五主”责任体系生动诠释,是探索从示范校园——校园周边——周边校园食品安全环境全面提升的新方法。其三:课题研究。今年初对荔城区餐饮服务业、食品流通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科学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研究,旨在运用社会共治和标准化理念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探索形成一套严谨的“立体化”科学监管模式。
食安责任保险。全省首家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机制,与区食安办、中国人保财险荔城支公司合作,选择食品安全高风险行业和关系民生的重点领域以点带面分类推进,建立政府、保险机构、企业、消费者4方互动共赢的风险防控机制。目前,辖区已有22家食品生产、餐饮企业顺利签订食安险,保险金额7000万元。
加强部门协作。分局承担区食安办综合协调工作,与区食安委成员单位紧密联系、协力合作,全面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行刑衔接”“行司衔接”工作,探索建立了案件线索共享、联合督办、联合信息发布等多个工作机制,针对食品药品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工作,抓牛鼻子,碰硬骨头,依法重点治乱。联合公安机关成功捣毁2处泗粉加工黑窝点,刑拘犯罪嫌疑人5人,查获硼砂50余斤、有毒有害泗粉1000余斤。联合区检察院、工商局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行动,立案查处2起。
助力食安创城。食安创城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有效举措,分局以监管工作推进食安创城,以食安创城指导监管工作,过程中需要政府主官支持、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相互促进,达到共赢。区食安办制定辖区食品安全“五主”责任体系,明确涉及食品“三小”、“治理餐桌污染”等食品治理重点领域的各个部门责任,建立考核督查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在全市首家实现专人专职开展小餐饮登记管理工作,实现辖区6个镇街全覆盖,已有312家实现登记管理,改善“三小”多、小、散、乱、差的现象,逐步解决无证经营以及取缔困难等监管问题,消除公众饮食安全风险隐患,守住了食品安全最薄弱的环节。
兼顾副业,服务地方经济促发展
促进食品药品经营主体发展,不单需要“放管服”,更需要“放管扶”,做好扶持、扶助工作。
扶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分局助推动兴化米粉、线面、豆皮、泗粉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实现了从无证到小作坊许可到食品生产许可的跨越发展,采取“扶持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手段,明显提升相关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截止目前共核准34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今年工作重点的西天尾扁食、宴皮行业治理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分局多次向上级部门建议将西天尾扁食列入小作坊加工目录,今年3月12日,莆田市人民政府正式将宴皮和西天尾扁食纳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加工食品名录》(第三批),分局立即开展摸底核查、办证指引、升级改造等相关工作,为全市首批5家西天尾扁食生产经营主体颁发小作坊生产许可,这也是第三批莆田市食品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名录颁布以来获证的第一批经营主体。同时引导行业协会等组织介入,组织专门培训,指导经营主体开拓市场,传承发展西天尾扁食、宴皮这一莆阳地方传统特色美食。
扶助医疗器械专业市场做强做大。将医疗器械批发、批零兼营的许可备案纳入简政放权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出台“扶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17条措施”,做优ECO医疗器械专业市场“集中展示、委托仓储”运营模式,全程跟踪ECO城医疗器械专业市场项目进展,做好器械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指导帮扶,鼓励引导莆籍药械企业和外地知名药械品牌企业入驻经营,打造民营医院后援总部和全国民营医院交易基地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已引导139家企业入驻聚集经营,交易量占全市的60%多,累计实现当地税收超过3000多万元。 (林芳 凌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