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寺 供图
广化寺
荔城区
1.九莲山(即九华山)南少林
南少林寺地处荔城区西天尾九华山(俗称九莲山)的林山村。该寺曾被湮没地下两百多年,改革开放后经考古发掘,重建于1992年,首期工程于1998年竣工。
据说南少林寺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年间,唐时,福建沿海海盗猖獗,朝廷令河南嵩山少林寺昙宗方丈派十三棍僧之一道广,率僧兵入闽惩治。平息海盗后,沿海人民盛情挽留这批为民除害的活菩萨,道广回到嵩山少林寺禀告昙宗方丈,方丈道出一偈:“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千里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
道广依此再来闽中、找到地形酷似嵩山的林泉院,于此扩建成江南的少林寺分寺。该寺所在的林山村四周有九座山,形如九瓣莲花,故名九莲山(后称九华山)少林寺,俗称南少林。
清初,各地抗清义士、武林高手云集于此,这里形成反清复明的一大据点,后因内部反叛告密,该南少林寺被清军攻陷,夷为平地。一些武僧只好流散民间,他们秉承少林“除暴安良”的传统,重振旗鼓,练拳习武,形成一道新的拳路,俗称“南拳北腿”的“南拳”。并随华侨出国,逐渐传播到海外各地。
南少林寺院被清军毁掉后,该寺院遗址林山村四周,仍留有诸多与寺有关的地名,如院前、院后、院口、塔里、塔西、练功埕、旗杆坪、马槽等,并有与习武有关的姑嫂营、南营、后营、尾营、将军庙等。如今寺内不仅保存有古僧使用的练功石、习武用的石砣,而且有一口北宋起僧兵用于疗伤的石槽,上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迹。
寺内还保存有一块被誉为镇寺之宝的“镇山玉”,系唐时瑰宝。这是由香港“福建少林寺”——飞云禅院住持王云展先生所赠。王先生曾是河南嵩山少林弟子,80多年前曾在西天尾镇住过,于南少林寺遗址拾到到这玉宝,犹如护身符一样,随身携带几十年如一日。其来莆西天尾考察后、即慷慨把这无价之宝捐赠给南少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来闽参观展览后,对这“镇山玉”深感有意义,即挥毫题写“振南少林雄风”的墨宝……
该南少林重建后,来此朝圣焚香者络绎不绝,中国佛协原会长赵朴初为之牌坊题名“南少林”。其时拍成的电影《少林寺》,曾轰动神州大地,名扬五湖四海,并五洲四洋。其南拳武艺,亦连年被邀请参加国际性的一些武林献演和竞赛活动,获得颇多的褒语夸奖。
2.西岩广福寺
据说这里原是明代国师、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别墅功德堂,其孙陈钟岱,明万历间以荫授户部郎中居此。明末清兵攻陷莆田城时,他响应朱继祚起义,不久兵败,朱继祚被捕殉难,钟岱削发为僧,法号体玄,他先以别墅供奉清修,迎僧驻锡同参。令其妻与婢女改嫁不留,其妻及婢女均不肯离去,即于岩下西隐寺事佛终身。他自守清规,焚修无漏,至九十多岁时,又把别墅改建为寺,供奉无了祖师和月中祖师的塑像。殿堂楹联有“东来白马传经藏,西眺灵龟认祖山”“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等。
3.九华山苦竹寺
据兴化县志载:唐会昌年间(841——846),河南嵩山少林寺六祖惠能大师的高徒千灵辞师云游,惠能赐偈:“逢苦即住,遇竹且居”。传说千灵行至九华山北侧的苦竹山时顿悟偈语之意,又闻苦竹山有山魈作怪,遂被邀治魈与山魈打斗。千灵饮铁以示法力,山魈见之大惊失色,败逃九华山巅,变幻为燕子钻入山洞,被千灵以一石船倒扣洞中。当地村民又奉祀何氏九仙以镇山魈,保一方平安。故此处亦称“燕子洞”、“仙公洞”。后千灵法师在此创建苦竹寺,圆寂后敕谥苦竹寺千灵祖师。
城厢区
1.莆田广化寺
其同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并称为福建四大寺。该寺初名金仙庵,由南湖三先生郑露三兄弟来此结庐讲学,称“开莆来学”,为有记载的八闽第一所学校。其兄弟受禅师点化,遂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舍庐建庵。后天台山高僧无际禅师对庵扩建,名“金仙寺”。
唐景云二年(711)寺僧志彦长老被睿宗李旦皇帝诏入宫讲《四分律》,备受赞赏,赐号“聪明禅师”,并赐寺名灵岩寺。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广化寺,一直沿用至今,内涵为“广弘法化,普度众生”之意。这比宋立兴化军(979)还早,故有“未有兴化,先有广化”之说。
宋时南山(今凤凰山)建有二寺、十院、百二十庵,僧尼达千多人。明洪武年间(1368),僧慧广、源彻等相继营建,后倭患寺毁,明万历八年后(1580)历任住持慧广、智潜、云章等相继大力经营,康熙三十一年(1692)福建总兵王万祥捐资全面兴修,咸丰年间寺遭台风毁,光绪十六年(1890)住持释善和重建,释本如继建。“文革”期间,寺遭厄运,改革开放后,在旅居印尼雅加达广化寺住持圆禅法师捐助下,由圆拙法师主持,全面重修扩建。
1983年,经国务院公布,广化寺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同年创办高等佛学院。1988年,寺内释迦文佛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现任大和尚释学诚1989年起当选住持,这里一大批道心坚、信仰纯、德行高的法门龙象脱颖而出,整肃的寺风更使寺名远播,释学诚方丈系现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2.梅峰光孝寺
同南山广化寺、龟山福清寺、囊山慈寿寺并称“莆阳四大丛林”。清末,寺大门楹联为“峰顶参梅花,听来八百钟声,声声入悟;门前观沧海,看尽万千春色,色色皆空”。道出该寺特色。宋绍兴二年(1132),住持惠泽发愿铸造大钟,三次铸造,音色皆不理想。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住持怀请名匠蔡通冶锛一铜钟,音色清朗、洪厚,凌晨声可传40里以外,从此“梅寺晨钟”被列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1887年,钟楼失火,连铜钟都被熔化。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南洋回国的微嘉法师住持,筹资兴建宝殿、方丈室、韦驮殿等,并新铸一口铜钟传世。其弟子有近百人卓锡南洋各地,海外廨院达13座,故在“海丝”方面,起良好作用。
3.石室岩寺
是佛道合一的寺院,楹联有“诸恶莫作一心念佛成正觉,众善奉行慈慧济世证菩提”,宣扬了言行诚信的重要。明成化年间寺颓,万历五年(1577),由国师陈经邦重建。
寺后有一石洞,上方有一长约两丈的巨岩,形如舌石,称为“龙舌”。传说“龙舌”曾伸向东海汲水,如玉帝没有及时发现,海水就会被汲干。后为镇住龙舌,就在这前面建了北极殿,供奉北极神,上书“帝德神威”。今当家释妙敬,毕业于福建佛学院,兼任莆田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石室岩佛道同居有一大亮点,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辰日,城区成千上万的信众争先恐后前来烧香。俗传玉皇主天庭,掌管“天纲”,位至高无上,故被称“玉皇至尊”。据说谁来点第一炷香将大吉大利,所以一些企业家,往往慷慨捐几十万元钱,争得烧第一炷香;一些信众往往半夜来寺接龙排队,争取临晨点上首批香。由于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这里山寺真比闹市白天出游还热闹。为维护安全,当地公安派出所连年都特地安排民警上寺维持秩序,确保香客顺意平安无事。凡普通香客,交付统一香金,均可获一对平安灯,故人人皆大欢喜。同日,壶公山凌云殿的玉皇殿更是盛况非凡,因这里被称是莆田境内主祀玉皇的主要宫殿。故连年福清、惠安、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善男信女也多有来此进香,殿前好戏连场,通宵达旦……
4.华亭龟山寺
据传这里得道高僧,名无了禅师。他于唐长庆二年(822),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咸通十一年(870),无了又建寺院9座,僧徒达千余人,无了反对僧侣靠募化乞吃寄生,终生以百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名训勉励自己。他独创“亦农亦禅,禅净兼修”的修行法门,一直成僧徒遵行法则。他的偈语“一下锄头一声佛,那有闲光管凡乐?朝朝会得把柄人,谁知其中无一物”,让人印象极深,他圆寂后,法身不坏,有“肉身祖师”之称。
今当家释禅严法师,仙游枫亭籍,曾被选为莆田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5.东海石梯寺
据说唐代有个丞相,奉旨平定闽南,班师回朝路过此地,被这里风光所迷,便禀报天子,愿辞官为僧,就在此开山建寺,辟地造田,后人称其为木锄祖师。寺建于唐乾符四年(877),有唐昭宗御赐的“石梯建福禅院”匾额。殿内外有楹联,值得回味:“佛来福地千年在,僧住梯山万古兴”、“化石为梯成怪石,名山有路透灵山”、“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唐十三道御史朱国步,宋江浙总兵杨光度、明状元柯潜等曾在此读书,传有佳话。
6.凤凰山月峰寺
创建于南朝永定二年(558),明朝该寺非常鼎盛,隆庆年间邑人工部尚书康大和重修该寺殿宇。康大和、太子少保周如盘、国师陈经邦、状元林环、探花林文等少时皆曾寄寺内读书,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率兵驻本寺内。据《莆田县志》载,南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赵昰(11岁)及其弟赵昺(9岁)随其母杨太后在宰相文天祥、陈文龙、大臣张世杰、陆秀夫保驾下驻跸月峰寺,筹划抗元之策。这里的济公殿,当家介绍是奉祀明开法师:该寺的明开法师曾苦心修行,为民治病达3万多人次,治好不少奇难病症,分文不收,很受海内外患者好评。从此,明开法师便成了有口皆碑的“活济公”。于是一些善男信女筹资建了这济公殿,以铭记该法师之德。(林闻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