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郑纪尚书祠纪事
【发布日期:2018-07-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闹市中的尚书祠




祠内房顶挂有“三朝元老”等牌匾 




 尚书祠后厅堂端坐的郑纪像


  “尚德千秋,书碑携永”。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位于仙游县城关尚书街的郑纪尚书祠,距今已有481年的历史,是仙游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大祠堂建筑之一。它既是海内外郑氏后裔敬祖爱乡的历史见证,也是当代有关学者研究明末仙游经济社会和明代建筑风格的重要文物。1980年被仙游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特地慕名近距离地认识这座祠堂,从最繁华的西门兜东拐百来米,再走进拱桥头的一条僻巷就瞧见古色古香、被白色围墙圈起的尚书祠,门前红柱子上挂有一幅“施仁政太平十疏经国辅世,历三朝一品尚书亮节高照”,溢彩镏金,典雅奇丽,且门口一对包浆四溢的大理石石鼓仿佛诉说着悠久岁月的沧桑,但淹没在周遭海宏鲤城广场、鲤中电影院的高楼大厦和现代浓郁的商业气息之中,令人不得不对它能永续蜗居在寸土寸金的闹市中慨然称赞。据随行的鲤城街道纪工委书记邱建军介绍,中心城区存有仙游文庙、郑纪尚书祠、天地坛、东门石坊、雁塔等文化遗迹,在旧城改造中县里不忘保护古迹,对于繁华地带上的仙游文庙、郑纪尚书祠等老城现有的文物古迹,不但没有用于房地产开发,而且还挤出资金,筹措资金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葺,扮靓了千年古邑的现代新城,让它们始终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艺术吸引海内外游客,也成为许多居民观光休闲的首选胜地。

郑纪尚书祠依街坐南朝北,现存院落二进,少了初始时庭院深深的韵味,保存着明代古建筑的风貌,由不忘先祖功德的郑纪后裔专人轮流细心管理着;祠宇为土木结构,历经清代重修、近三十多年修整,中轴上由祠门、天井、正寝(后堂)、报恩堂及东西廊庑、花台等组成,总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走进祠门,一个天井小巧玲珑,四角栽种有一些花草,而天井东墙开了个侧门,门顶石额中间镶嵌着由明代外地文状元、曾任嘉靖帝内阁首辅(即宰相)的费宏楷书题写的“大司徒”三大字;再通过中门,下厅、正堂、后厅等赫然入目,祠中有两方石碑,其中一方是无字的,另一方是后人赞美的,还有挂着的“一品尚书”“尚书郑纪府第”“三朝元老”等各代名人的题匾,及从祠的建筑规模、气魄、郑纪坐像,可零距离领略到当年这里曾经的兴旺与荣耀,也足见民间对爱国爱乡、廉洁奉公的郑纪的崇敬爱戴。

“根据族谱记载,尚书祠原是郑纪致仕后迁居城内拱桥头时建造的府第,郑纪的后人及其族亲为了纪念爱国爱乡的他辟为尚书祠。”郑纪第十八代后裔郑欧萍讲解说,也许它与散落在仙游各地的家族老祠堂并无不同,但它如今成为仙游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让这幢古建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该县纪委组织宣传部部长陈志东介绍,郑纪是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仙游县依托郑纪尚书祠这一载体,弘扬具有仙游特色的廉政文化,深入挖掘、大力宣扬郑纪以民为本、勤政廉政的事迹和精神,发挥基地的教化作用和功能,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有机结合,基地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社会影响大,具有很强的廉政教育意义。同时,鉴于在莆仙民间郑纪官清廉公正、体恤民情的故事流传甚广——“莆田出卜死,不如仙游出郑纪”,南方积善社在在县纪委的支持下根据民间流传的郑纪勤廉故事,整理、编排、巡演时长近两小时的莆仙戏《郑纪》,讲述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和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品格,把郑纪的“廉风”“家风”发扬光大,让干群从中汲取清正廉洁正能量。

晚年病终乡里,享年76岁的郑纪,乃明朝中叶一位知名的政治家、经济命臣,出生于公元1438年,卒于公元1513年,字廷纲,号东园,文贤里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明天顺四年(1460)二甲进士后,他历任国子祭酒、翰林庶吉士,经筵同考官、浙江按察副使、南京左通政、南京户部侍郎、大司徒等职。由于一生历经英宗、宪宗、孝宗等三朝,人称“三朝元老”。

郑纪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早年任职翰林时,目睹宪宗宠信奸臣,朝政腐败,郑纪忠君爱国,不顾杀身之祸,上《太平十策》奏章,建议宪宗“远奸邪,任忠良,兴礼教”。不被采纳,时年仅三十二岁的郑纪愤然辞官,归隐故里20余年,寓居城关拱桥头府第。乡居期间,郑纪爱民兴学劝耕,植树造林,并倡建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5座桥梁,方便了交通,百姓至今传颂。如度尾镇潭边村“鹿鸣桥”,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在通行,由郑纪在明朝成化十年奉旨建造并在桥西头亲自栽植一棵榕树,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郑纪的功绩,专门在鹿鸣桥头建了一座“鹿鸣社”供奉郑纪。他还提倡崇尚勤俭,协助县官革除里役私弊,减轻人民负担,并撰写《南湖记》,十分关注县城的西湖、南湖、东湖的“三湖”建设和保护。

明孝宗即位,郑纪受旨复出,任经筵同考官。礼部会试,有位同考官,授意郑纪共同偏袒一位国戚子弟,郑纪断然拒绝。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任职间,郑纪“提学奖,拨幽滞,杜绝请谒”,还采取“禁浮屠、毁淫祠,役学地”等措施,努力端正世风。还疏劝孝宗“御经筵、近儒臣,论圣学,以正心为妥”,得到采纳。

郑纪一生清廉,常教诲儿子“富贵非可求”。在任国子祭酒时,司礼监陈宽想拉拢他,被他拒绝。学馆里膳费千多两,典簿按照旧规将余银送给郑纪,也被拒绝。同事们为此怀恨,背地里对他诬陷。郑纪一再请求退职。孝宗知其为人,让其改任南京左通政。当时山东正闹饥荒,为救灾民,郑纪不顾个人安危,果断地先将粮谷发放赈济,后才奏请皇帝,并言“太监罗兑遗资巨万愿无爱惜,用于赈济灾民”。不久转为太常卿。武宗在东宫行冠礼,郑纪摘录古今帝王嘉言懿行几百条,并加绘图,题名《圣功图》,劝皇太子“当近正人,闻正言,不可与儇薄内侍游”。

郑纪情系故里,关心桑梓,为民造福,一直关注家乡父老乡亲的疾苦。明初,政府把户籍分为“民户、工户、军户”三种,军户给予田地30亩,父死子继,累代为兵。那时仙游有6500多户,被抽充军役的有1500多户。因虎灾、瘟疫和军役为患,百姓多半死亡,或流落他乡,人口急剧下降,至永乐以后,全县仅剩1400户。政府仍按明初户数清理军户,征收赋税,弄得鸡犬不宁,百姓苦不堪言。郑纪目睹惨状,致书新任闽按察使庞大参,反映仙游军户情况,要求更正名册,得到采纳获准免除仙游军户苛法,减免钱粮三年。

郑纪忠言不讳,秉公办事,终受奸党排挤,正德年间不得不再度引退。归隐后,他还惦念国事,又上《致仕十九疏》,言“君子立身于天地,惟礼与法二者已”,积极倡导兴礼立法。

郑纪工文辞,尤长于诗,其文章简洁,诗词静美安雅,著有《归田录》、《东园文集》等,其中《东园文集》在清代收入了《四库全书》,深受世人赞誉。值得一提的是,归隐故里后,他闲时寄迹于山水间,吟诗作文,名诗句有“古堑斜连江树淡,饥鸟低傍野人飞”及“桥头雨歇溪初溜,天际云收山渐多”等,特别是他与九鲤湖结下不解之缘,感怀作诗《九鲤湖》《游九鲤》《祈梦》等多首,至今在九鲤湖名闻天下的“第一蓬莱”这块长方形石头旁,石刻着落款“东园”的郑纪所题经典诗句:“野趣谢千钟,老景寻神仙作会;湖光涵万象,梦魂与天地同流”,既概括了自然景观美如人间仙境,又归纳了九鲤湖的祈梦文化与天地一样源远流长,令人拍案叫绝不已。此外,他还携同任过江西参议、著有仙游第一部县志《仙溪志》的诗人陈迁在文化重镇枫亭组织了仙游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耆乐会”诗社,开仙游文学活动的先河,成员有的曾是朝廷高官,有的则是低层官员,还有的是一介书生文人,每逢“间月”“诗会”时,一律以年龄为“序坐”,敬老尊老,相敬如宾,吟诗抒怀,助推了仙游文风极盛,为后世留下极为可观的文学财富和丰厚的人文滋养。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