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步、浦、埔
“步、浦、埔”在莆仙方言中音很相似,但很少人知道它们的义也可相同。
成书于西汉前的博物志和自然史专著《山海经》中载:“闽在海中。”说的是在远古时期,今天咱福建这个地方是在海中,后来由于地壳变化上升,形成了如今陆地(注1)。莆田壶公山上的蟹井、九华山上的蠔石是物证。莆田至今还有许多地名与海与水有关,如渚、澳、沁、汀、洋、浦、步等。其他字好理解,“步”字与水有何关系呢?莆田荔城区有赤溪、七步二个村庄,相距很近,有人以为“七步”也许是历史上出过能“七步”成诗的才子故名。笔者却认为:莆仙方言“赤”与“七”同音,如果赤溪的“赤”是与修泗华陂的吴兴,入水斩蛟龙,血染溪水成“赤”的传说有关,那“七步”的“七”也可能是“赤”,被写了别字,应该是“赤步”。“赤步”不是带血迹的足迹,而是与“赤溪”一样。“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与行路有关,在古汉语中,而有水滨之义。
《词源》:步同埠,停船之处。清翟灏《通俗篇·地理》:俗谓问渡处曰埠头,据诸书当作“步”字,而《宋史》皆从俗作埠。南朝梁任昉《述异志》卷下:“瓜步在吴中。吴人卖瓜于江畔,用以名焉。吴江又有鱼步、龟步,湘中有灵妃步。楚间谓浦为步,语之伪耳。”《水经注·赣江》“赣水北出,际西南历度步......步即水际也。”陆游诗句:“江步横新舸。”莆仙地名中有许多用“浦”或“埔”,有人认为“埔”是山坡,其实浦埔同义。“埔”是后起字,专作地名。《说文》“浦”水濒也。《诗经大雅》:“率彼淮浦。”
《毛传》注,浦,涯也。上文“楚间谓浦为步”,浦与步同义。古代中国江南大都属楚,莆田的“赤溪”与“赤步”的含义就相近了。“赤步”是“赤色的溪滨或渡口”。
由“赤步(七步)”笔者联想到一种经常在海滨水际爬行的小螃蟹。这种小螃蟹莆仙方言白话称为“凤吗”,“浮囝”。而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庶吉士出身的御史江春霖,莆田萩芦梅洋人,他把这种小螃蟹写做“步倚”(倚的莆仙方言白话音为“瓦”,是“囝”的变音。)江御史是大文人,这里写“步”,不是简单的白话记音(步与浮,音相近),也有其含义,因为这种小螃蟹经常出现在海滨水际,所以称“步”。(注2)
注1:莆俗谚语:“沉七州,浮莆田”。有人解释为福建的七个州沉了,浮起了莆田(兴化府)。地壳变迁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福建称八闽,设置八个相当州府的行政区,是近几百年的事,不可能有“沉七州,浮莆田”这么不载史书的大事。笔者认为这个谚语不是在说地理,而是在说科举。明代莆田(兴化)科举特兴盛,冠于八闽,名闻四海,莆田(兴化府)知名度大大提升,压过了闽省其他七个与州府相当的行政区。俗谚用具象动词“沉浮”来表达抽象的知名度,使人误认为真是地壳的沉浮。
注2:见莆田市文史资料32辑,江心著《铁面御史江春霖》:(江荣)“公尝裹粮负薪卖于江口,以‘步倚’(似蟹而小,俗名)下饭,食其半,而祖母不知其有馀也,涤而弃之矣。公索食,捡以复进。其俭于自奉也若此。”(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