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五:朱熹作《群仙书社记》
莆阳山水冠四方,气毓水南龟屿庄。储才挺秀不易得,今昔往往皆流芳。射策金门明主惜,谈经玉寨觅侯村。通籍曾为金马客,裁诗多伴玉堂郎。纷纷冠盖续前代,翩翩彩笔鸣于堂。风流儒雅建书社,紫芝奕叶分诸房。玉轴牙签悬满架,图书金壁贮盈囊。圣宋御极罗俊乂,朱门造士更贤良。题名虎榜韩柳并,载笔鸾掖班马当。孔孟读书号此博,董卓诸史犹精详。诸翁歙气冲牛斗,伯氏文彩摩穹苍。桥梓祠源倒万斛,埙篪笔阵扫三场。诗成解使鬼神泣,赋就感发侪辈惶。朝趋青琐收封事,日草黄麻宿未央。枫陛奏名依日月,柏台持节凛秋霜。世掌丝纶垂宇宙,家传诗礼著莆阳。由来积善多余庆,谁谓天道空渺茫。莆人说此小瀛洲,群仙跨鹤来倘佯。壶山巍峨兰水沧,先生之风同其长。
绍兴三十年(一一六0年)十一月 熹书壶山藏修精舍(莆田壶山书院)。
▲明礼部尚书,民族英雄朱继祚为“群仙书社”书“崇德”。
附录六:朱熹为《朱彦实作归乐堂记》(即《归乐堂记》)
予尝为吏于泉之同安,而与仙游朱侯彦实同僚相好也。其后予罢归且五六年,病卧田间,浸与当世不相闻知,独朱侯时时书来,访问缱绻,道语旧故,如平生驩。一日,书抵予曰:“吾方筑室先庐之侧,命之曰‘归乐之堂’。盖四方之志倦矣,将托于是而自休焉。子为我记之。”予惟幼而学,强而仕,老而归,归而乐,此常物之大情而士君子之所同也。而或者怵迫势利,睠睠轩冕印韨之间,老而不能归,或归矣,而酣豢之余,厌苦淡泊,愿慕畴昔,不能忘情。方且咨嗟戚促,自以为不得其所,而岂知归之为乐哉?或知之矣,而愿其前日从官之所为有不能无愧悔于心者,则于其所乐虽欲暂而安之,其心固不能也。然则仕而能归,归而能乐,斯亦岂不难哉!朱侯名卿子,少有美材,学问慷慨。入官三十年,以疆直自遂,独行所志,不为势屈。以故浮湛选调,行年五十,乃登王官。然予视其簿书期会之余日,盖无一日不命宾友、从子姪,登山临水,弦歌赋诗,放浪于尘埃之外,而无几微留落不偶之意见于言面,则其于势利如何哉!其仕而能归,归而能乐,不待斯堂之作而可信无疑矣。顾予未获一登斯堂而览其胜概,然其林壑之美、泉石之饶足以供徒倚,馆宇之邃、启处之适足以宁燕休,图史之富足以娱心目,而幽人逸士往来于东阡北陌者,足以析名理而商古今,又不待接于耳目而知侯之乐有在乎是也。是以承命不辞而记其意如此。如天之福,异时获从游于堂上,尚能为侯赋之。
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乙卯(农历一一六O年十二月十一日)。
见《朱熹年谱长编》卷上 束景南著,第263页至第264页)。
附录七:
(一)、林光朝《与朱编修元晦》
前此数得来书,每祝耕老有五,夫便人去,令来取书,因循如许,言之愧甚。去年过黄亭,只相隔得三二日。所欲道者,亦何数,唯耿耿。比承除书之下,此在公论,以为太迟,不知贤者出处自有时。直道之信,善类增气,见教恭而安数语,乃是从根株上说过来。别后对此,如一对面语,但所谓与虞仲达及此一节,更记忆不上。是日说数件话,当不止此耳。林用中闻以馆舍处之,得质正所闻,而求所未闻,甚善。复之到官,已三月。偶痰唾中有血杂出,令人忧悬也(见林煌柏主编《艾轩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10月)。
(二)、朱熹作《答林谦之光朝》
答林谦之光朝
兹承袛召还朝,不获为问以候行李。伏奉黄亭所赐教贴,恭审执御在行神相,起居万福,感慰之至。比日伏想已逐对扬,从容啟沃,必有以发明道学之要,切中当世之病者,恨未得闻。至于不次之除,非常之数,则不足为执事道也。
熹愚不适时,自量甚审,所愿不过力田养亲,以求寡过而已。所谓趋赴事功,自当世贤人君子事,岂熹所敢议哉?过蒙谆譬,荷爱之深,书尾丁宁尤为切至。属数日前巳申祠官之请,闻命不早,虽欲奉教而不可得矣。抑熹久欲有请於门下,而未敢以进。今辄因执事之问而一言之。
盖熹闻之,自昔圣贤教人之法,莫不使之以孝弟忠信、庄敬持养为下学之本,而后博观众理,近思密察,因践履之实以致其知。其发端启要,又皆简易明白,初若无难解者。而及其至也,则有学者终身思勉而不能至焉。盖非思虑揣度之难,而躬行默契之不易。故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圣门之学所以从容积累,涵养成就,随其浅深,无非实学者,其以此与。今之学者则不然,盖未明一理而已傲然自处以上智生知之流,视圣贤平日指示学者入德之门至亲切处例以为钝根小子之学,无足留意。其平居道说,无非子贡所谓不可得而闻者,往往务为险怪悬绝之言以相高。甚者至于周行却立,瞬目扬眉,内以自欺,外以惑众。此风肆行,日以益甚,使圣贤至诚善诱之教反为荒幼险薄之资,仁义充塞,甚可懼也。
熹绵力薄材,学无所至,徒抱忧叹,末如之何。窃独以为非如执事之贤,素为后学所观仰者,不能有以正而救之,故敢以为请。执事诚有意焉,则熹虽不敏,且将勉策驽顿以佐下风之万一,不识执事亦许之否乎?谨此布闻,因谢先辱。馀惟为道自重,以慰后学之望。上状不宣(见《朱熹集》卷三十八,页1725)。
文献注释: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军旅书法家/陈光池书
1、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五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每年春水潮生形成独特奇观“木兰春涨”。木兰陂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竣工,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现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
2、木兰春涨:“木兰春涨”自清代早期即被莆籍著名诗人林尧英选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春涨”景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南郊木兰山下,聚焦于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型古堰——木兰陂。其长一百三十多米,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当春季来临,来自木兰溪上游的万千溪流之水汇入木兰溪,一路奔驰而来,至木兰陂时形成巨大洪流,滚滚滔滔越过木兰陂倾涌而去,慰为壮观,故曰:“木兰春涨”。
3、国清塘:明代何乔远著《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页五五七载:城山(即谷城山)……下则国清塘在焉。……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所建(人工开凿),今林氏(林回年)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见明何乔远著《闽书》)。
4、濯缨池:明代何乔远著《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页五五七载:城山……下则国清塘在焉。……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所建(人工开凿),今林氏(林国钧,号回年)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明何乔远著《闽书》)。
5、壶公山:莆田最著名的山,主峰高达711.5米,因屹立在莆田南北两洋土地上,所以人们多以壶公山和木兰溪为莆田市的代名词,有“壶兰雄邑”之雅称。壶公山坐落于新度镇之内,距离市区只有十余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6、城山,亦名谷城山,国清山,青山,位于今黄石镇(黄石宋时称为市)下庄村,古称“城山”,山高146米。黄石古称“水南”。城山下有国清塘,塘上有濯缨亭,有朱熹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两匾。(见明黄仲昭著《八闽通志》,明何乔远著《闽书》)。
7、濯缨亭:南宋莆田黄石下庄著名慈善家林国钧在谷城山麓,国清塘旁所构筑宅前的方塘濯缨池上修建一个亭,1161年春朱文公(朱熹)游学国清塘林氏宅,为其门前的濯缨池上所修亭取名并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见清林岵瞻修《莆田县志稿》)。
8、天光云影:天上的光亮、云朵映在水中的影子。朱熹曾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游学莆田黄石国清塘见林回年(林光朝堂叔)宅前一个方状池塘上所建之亭,兴至为之取名并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二匾,挂在“濯缨亭”上(见明林登名撰《莆舆纪胜》)。
9、林岵瞻(1799—1883年),字孙诒,号岵瞻,福建莆田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咸丰九年(1859),林扬祖署陕甘总督。岵瞻课余,习柳帖,读史鉴,作《归食日记》,其生前所撰《莆田县志稿》未出版。光绪九年(1883)卒于家中,享年84岁。
10、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自号艾轩。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创红泉学派世称“南夫子”。
《宋史》载:“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尝著书,唯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林光朝由其堂叔林回年延请在家乡收徒传教授学三十载,誉满东南,享称“南夫子” (见明代黄仲昭著《八闽通志》,周瑛、黄仲昭著《重刊兴化府志》)。
11、余谦一,字子同。咸淳元年(1265)登进士第,调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召为国子博士,改宗正寺簿,差知化州。著有《文安家集》(见清郑王臣著《莆风清籁集》卷六)。
12、何乔远(1558—1631年),字穉孝,或称稚孝,号匪莪,晚号镜山,明·晋江人,杰出的方志史学家,著名的学者。辑明朝十三代遗事成《名山藏》,纂《闽书》150卷。
13、松隐岩精舍:位于莆田黄石谷城山上。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十一:宋林光朝与其徒讲道之所(见明黄仲昭著《八闽通志》,明何乔远著《闽书》)。
14、林登名:明万历时,莆田人林登名著《莆舆纪胜》十卷。儿子林齐圣、表哥黄起龙各序于戊午年(1618)。莆田市图书馆存有民国丁亥年(1947)的翁炳星手抄本。
15、林国钧(1081—1175年),字公秉,号回年,晚号濯缨老人,著名慈善家,有子二,女儿六人。捐建熙宁桥,助建木兰陂,倡建黄石红泉义斋,谷城山松隐精舍,国清塘濯缨池。
16、刘章天(1823—1879年),福建仙游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授礼部主事,光绪二年(1876)京察一等。《濯缨亭古迹》收录其诗集《慕凤岩诗集》页100。
17、宋湖民(1886—1967年),宋增矩,字湖民,晚自署南禅,湜老,原莆田城关罗巷里人(荔城区廷寿街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卒于1967年,享年82岁,著作《南禅室集》。
18、定庄:在黄石景德里。定庄,明代,弘治时期(1488—1505年),莆田县划分为7区、30里、205图。其中“景德里”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辖地),辖9村含定庄。
19、承奉郎: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中位第六。炀帝时置。唐为文官第二十四阶,从八品上。宋同唐,元丰改制用以代太祝、奉礼郎,并为执政任子初官。
20、李丑父(1194—1267年),初名李钢,字汝砺,更字艮翁。德昭从曾孙也。著有《亭山集》。见清郑王臣著《莆风清籁集》卷六。林煌柏主编《莆风清籁集》99页李丑父《城山国清塘》诗句:“平田一水自滢洄,汇入方塘亦壮哉”。
21、陈宓(1171—1230年),字师复,号复。俊卿之四子。著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23卷。(见周瑛、黄仲昭著《重刊兴化府志》,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
22、某(朱熹)少年过莆:笔者考证《朱熹十次过莆时间事件》见《附录二》,第一次1153年赴泉州同安主薄任;第二次过莆为1160年11月至翌年春,在莆田作《观书有感二首》《春日》。
23、方翥(1111—1175年),福建莆田人。字次云,元宷之孙。登绍兴八年进士。朱熹过莆曾拜访方翥,听其讲学(黄祖绪著《壶山门第》作家出版社,李清馥著《闽中理学渊源考》)。
24、“国清里”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辖地),辖11村:小横塘(古横塘)、前塘、湖头、塘头、洋城、章桥、坂上、马峰、赤岺、东津、杨山。据明代弘治时期 “国清塘”,属小横塘地界,即今七境霞庄(今称下庄)自然村,而小横塘系国清里所辖11村之一。
25、红泉东井书院:位于福建莆田黄石镇街道现黄石文庙与黄石小学所在地。据载黄石文庙始建于唐朝元和八年(813),初名为观察庙,以祭祀首建莆田东甲镇海堤的唐朝福建观察使裴次元。黄石林国钧在观察庙前创办“红泉义斋”,后称“红泉书院” “古红院”。
26、陈池养(1788-1859)字子龙,号春溟,晚号莆阳逸叟。东阳村人。《题湄洲圣母宫》等有关妈祖文章。咸丰九年(1859)病卒。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祀乡贤祠。
27、郑耕老(1108—1172年)字谷叔,号友堂。迁居莆田陂头(今城厢区霞林街道)。宋代经学家、教育家。(见周瑛、黄仲昭著《重刊兴化府志》,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
28、群仙书社:位于福建莆田黄石井埔村东北部显济庙内,显济庙建造于北宋中前期。
29、莆田壶山藏修精舍,即莆田壶公书院。壶山书院位于距莆田市区东南约二十华里的壶公山麓。
30、朱彦实:朱元飞,字彦实,又一字希实,兴化军仙游县党田乌墩(现福建仙游赖店镇玉墩村)人。朱熹赴泉州同安任时,朱彦实任同安县丞,与朱熹同僚相好,交往甚密。朱熹为朱彦实作《归乐堂记》(见尹波、郭斋点校《朱熹集》)。
31、归乐堂:位于兴化仙游县党田乌墩(现福建仙游赖店镇玉墩村),朱元飞,字彦实,又一字希实,朱彦实致仕回仙游赖店家乡所构“归乐之堂”(见尹波、敦斋点校《朱熹集》)。
32、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号夹漈,后又自号“西遗民”。学者称“夹漈先生”。著作达81种,669卷又459篇,但传世之著作仅有《画志》200卷、《夹漈遗稿》3卷、《尔雅》3卷和《诗辨妄》6篇。(其著《溪西诗文集》)。
33、陈俊卿(1113—1186年),字应求,福建莆田人。宋孝宗时期名相、诗人。陈俊卿与朱熹情谊深厚,陈俊卿曾分别于乾道三年(1167)、乾道五年(1169)和淳熙五年(1178)三次向孝宗皇帝举荐朱熹,淳熙八年夏,孝宗授朱熹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
34,龚茂良(1121-1178年),字实之。莆田华亭人。宋淳熙元年(1174)拜参知政事,叶衡罢相,茂良以首参代行宰相职,赏识朱熹其才多次向孝宗力荐启用,龚茂良卒于1178年,朱熹于1183年11月至莆访龚茂良故居,1190年4月13日专程往华亭山牌村(笔者家乡自然村),访谒龚茂良墓。与蔡襄、陈俊卿、方信孺称为“莆田四贤”。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