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地点考索及艺术价值(二)
【发布日期:2018-02-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第二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诗境取自莆田“二十四景”之第十一景的木兰陂——“木兰春涨”。那么,事实与证据何在?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春涨”  图/林岫

 

 

一、莆田史书,实物史料证据:

莆田多部史书文献,多位名人诗文皆记载朱熹曾为莆田黄石城山国清塘题“濯缨亭”[7]和“天光云影”[8]

莆田黄石现存多年前发现一块故老相传为朱熹题跋的“天光云影”石刻匾额遗物。

近日,笔者在福建莆田黄石国清塘附近一个农户陈国喜家里,见到这块故老相传为朱熹所书的“天光云影”石刻遗迹(见第1页图),该石刻题跋:横103厘米、宽27厘米、厚12厘米。这块“天光云影”石刻发现记,详见笔者另文(见《附录一》)

朱熹何时来莆题“天光云影”?“半亩方塘”究竟在哪里?

二、史书史料,名人诗文佐证:

(一)、据清代学者林岵瞻[9]修《莆田县志稿》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

 自《莆田县志稿》获悉:朱熹曾为莆田所题的“灈缨亭”及“天光云影”二匾是在“国清塘”上。那么此“国清塘”又位于何处?

(二)、宋代著名理学家林光朝[10]有诗标题为《城山国清塘》:

烛龙醉倒不开眼,

    遮空万里云张繖。小舟塘外日溶溶,

    渔歌忽断荷花风。倚岩僧舍扃深户,

    我来跋涉拳肩股。喘停更促短筇上,

    怪石周遭卧万鼓。况是秋风到此山,

    惟有孤鸿时往还。劳劳百年共缠缚,

    不似青山长自闲。古人古人嗟已远,

    长歌《商颂》归来晚。 

 

 

 

▲南宋理学家  林光朝像

 

 

(三)、南宋著名诗人余谦一[11]《城山国清塘》载:

湖光山色酒杯中,此会那知一笑同。

风暖空岩落松子,雨晴新涨没凫翁。

隔林村落微茫见,一径禅房曲折通。

老艾当年题品处,斜阳无语想高风。

南宋著名理学家林光朝和著名诗人余谦一这俩位莆田学者诗文的标题皆为《城山国清塘》,故据此可确证“国清塘”位于“城山”。

那么“城山”又位于莆田何地?查阅《闽书》,该书详载“城山”位置。

(四)、明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何乔远[12]《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页557载:

“城山,在壶公山南麓,形如植冠,黄石市主山也。本名国清山,以在国清塘上,好事者以其北有黄石,乃傅会张其事,改曰谷城。又传,旧有蜘蛛绕山为城,乃名城也。古谶:“城山青,水南出公卿。”缘山石色黄,须青乃秀也。今多栽松,亦名青山矣。旧有兴云洞、呼月台,有松隐[13]、竹隐、梅隐三岩,第遗迹而已。下则国清塘在焉。……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按:《八闽通志》载:“唐贞观元年置,另说观点为唐贞观五年(即公元六三一年)置】所建,今林氏宅(林光朝撰“横塘别墅耳”)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

 

 

▲林氏宅濯缨池,国清塘,谷城山遗迹。 2011年福建电视台拍《国清塘》影像,陈文宁供图

 

 

(五)、据明代学者林登名[14]撰《莆舆纪胜》载:

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按:濯缨池位于黄石谷城山麓之国清塘旁,是水与国清塘相灌注,国清塘含濯缨池,故“濯缨池”名“国清塘”),亦名姑青,与木兰溪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则宋时林回年[15]所构也,故老相传(见右下图“濯缨池”位置图)。

那么此“林氏宅”是指何许人氏所居?何人所建?

(六)、据清代诗人刘章天[16]著《慕凰岩诗集》页100载《濯缨亭古迹》:

国清塘上湖水清,渔歌断续千万声。

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缨。

文公取作斯亭号,濡染大笔书之奥。

匾挂“天光云影”中,世外红塵飞不到。

我来正逢春涨时,夹岸桃花斜数枝。

杳然如入武陵境,三峰两峰潜相窥。

怪石嵯峨乃壁立,一僧扶笻头戴笠。

殷勤邀我游禅房,花径迷云趁鸟入。

低头朗诵“艾轩诗”,前哲遥遥何所期?

徧寻古迹半疑信,夕阳渡嶺犹迟迟。

湏臾天色倍清敞,看月掷湖湖不响。

小桥曲港桞阴中,长笛一声送归浆。

诗人刘章天于130多年前,慕名前往莆田黄石城山国清塘游览,见到国清塘上的湖水清澈,“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缨,洗濯冠缨(按: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文公(朱熹)取作斯亭号(按:濯缨亭),濡染大笔书之奥。匾挂‘天光云影’中”。

(七)、据民国莆田学者宋湖民[17]在《南禅室集》中载:

 “宋林回年公墓”

前年为定庄游,过林回年国钧公墓下,摄一影片携归,其墓地所在,今已不能举其名矣。相传此穴为朱文公熹(朱熹)所定,此说殊可信。

文公曾为定庄[18]【(“定庄”实误,应为“霞庄”,即今“下庄”。宋湖民门生林镗(著名学者)曾予纠正一文发表在莆田市政协编辑的《莆田市文史材料》中】之“濯缨亭”书匾,其题款云:“新安朱熹为承奉郎[19]回年林先生书”。

以上数则史料明确,林回年在濯缨池上所建亭,系朱文公(朱熹)曾亲临此地,触景生情,有感而为之取名,并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

三、闽中文人诗文佐证: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在莆田。

 

 

▲南宋李丑父诗《城山国清塘》 林煌柏供图

 

 

(),南宋诗人李丑父[20]《城山国清塘》:

平田一水自滢洄,汇入方塘亦壮哉。

夏潦久收犹浩渺,壶山近看更崔嵬。

刺船葑蓼中边去,唤月烟岚外面来。

见说艾轩诗句好,不逢墨迹重徘徊。

查考李丑父系宋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年)进士,其所作《城山国清塘》“平田一水自滢洄,汇入方塘(半亩方塘)亦壮哉。”与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两位诗人前后两组诗句对调,押韵相同,诗境相似;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与李丑父“汇入方塘(半亩方塘)亦壮哉”;朱熹“天光云影共徘徊”与李丑父“平田一水自滢洄”,两句诗意内容相对照,显而易见,南宋这俩位诗人是在描写同一个地点,同一现象,连诗句押韵亦相同。诗句对比如下:朱熹“半亩方塘”与李丑父“汇入方塘”,朱熹“一鉴开”与李丑父“亦状哉”。朱熹“天光云影”与李丑父“平田一水”,朱熹“共徘徊”与李丑父“自滢洄”。可谓相为表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二)、南宋诗人陈宓[21]《城山松隐岩》:

谷城岩穴似飞来,十里水光镜面开。

夜雨松窗僧榻静,秋风柳岸钓船回。

寻幽便扣兴云洞,乘兴还登呼月台。

每到西湖吟咏处,令人偏忆故山梅。

朱熹游学城山松隐岩精舍及城山脚下国清塘时,见林回年所建的“濯缨池”(按:即半亩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与其莆田得意门生陈宓(按:宋丞相陈俊卿之子)站在城山松隐岩上所见“国清塘”与“濯缨池”之水相灌注的情境诗句:“十里水光镜面开”景观一致,意境相同。朱熹“天光云影”,陈宓“十里水光”;朱熹“一鉴开”陈宓“镜面开”。此“鉴”与“镜”同。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林回年所建的濯缨池(半亩方塘),因为有其源头国清塘上“谷城岩穴似飞来”(见朱熹莆田门生陈宓《城山松隐岩》),又与木兰溪水相灌注,故濯缨池的“半亩方塘清如许”。

所以李丑父此“汇入方塘”与朱熹“半亩方塘”之方塘为同一地点,朱熹在莆田城山国清塘之濯缨亭创作《观书有感二首》当于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下文详述),而宋代莆田人李丑父在家乡畅游《城山国清塘》及朱熹莆田门生陈宓游《城山松隐岩》,他们俩位所见国清塘之水与濯缨池之水相灌注之景观,与朱熹所见相同,有诗为证:

1、南宋诗人李丑父《城山国清塘》:“平田一水自滢洄,汇入方塘亦壮哉。”

2、南宋诗人陈宓游《城山松隐岩》:“谷城岩穴似飞来,十里水光镜面开。”

闽中莆阳两位诗人以上诗句乃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诗韵来概括描绘其所见情景,创作时间仅比朱熹晚几十年,但两者皆在描绘莆田黄石谷城山下国清塘之同一个地点“濯缨池——半亩方塘”(见本文“濯缨池”位置图)

所以,“濯缨池”是宋时林回年在黄石城山国清塘所构建住宅门前的一块池塘、方塘,系朱熹笔下真正史实的“半亩方塘”,即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在莆田,朱熹莆田得意门生陈宓诗文也是佐证之一。(未完待续)(文/俞宗建)

 

 

 

▲上图:源头木兰溪之水流向青山(谷城山)国清塘,故木兰溪之水与国清塘之水相灌注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半亩方塘”(濯缨池)所在位置图  图/俞瑞英绘

 

)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