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地点考索及艺术价值(一)
【发布日期:2018-02-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熹诗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意境图    图片/陈金钵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春涨”    图片/蔡昊

▲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国清塘,图片/陈环 2001年

▲朱熹题跋石刻“天光云影”  图片/陈文宁摄 2017年

▲朱熹“向来枉费推移力”意境图   图片/林岫

清代早期莆田画家杨舟《谷城梅雪图》 图/黄镜源 提供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晚称晦翁,谥文公,世称朱文公。世居徽州婺源县万安乡松岩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行五十二。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一一三O年)九月十五日生于福建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尤溪县),宋宁宗庆元六年庚申(一二OO年)三月卒于建阳考亭。

朱熹是南宋杰出的学者,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系北宋周敦颐创立的“濓学”、二程创立的“洛学”及张载创立的“关学”之集大成者,其继承和发展濓、洛、关之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朱熹“闽学”,世称朱熹理学(新儒学)和朱子文化。

故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化巨匠。其在理学思想与教育实践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树,而在文学领域,朱熹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熹在潜心于理学著述与书院讲道的同时,辛勤创作了大量堪称珍品的诗歌与散文。其中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春日》是其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好评和传诵。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此首组诗巧用“观书”为题,纵情抒发观感,实乃借助其在现实中所见之艺术形象,来演绎诠释生活中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源头注入活水的缘故,比喻人的思想观念和各种知识等要不断地接受和充实新鲜的东西和内容,才能保持其思想观念的突破与飞跃,与时俱进;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推动却能在水中自由飘行,比喻知识艺术灵感创作需要积累和储备,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蒙冲巨舰”在木兰陂【1】下游,当海水退潮搁浅在泥滩上时,任凭人们使劲去推,也白费力气,朱熹亲临其境时油然而生,留下千古名句“向来枉费推移力。”其寓意:当条件不成熟,不具备的时候,往往事倍功半,或徒劳无益;而当条件成熟具备时,事半功倍,犹如“昨夜江边春水生”(按:“春水生”指“木兰春涨”【2】时,木兰溪水漫过(从量变到质变)木兰陂堤坝,冲走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涌现“蒙冲巨舰一毛轻”,“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感人景观。

《观书有感二首》之一

白话译文:

半亩大的池塘之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天上的彩光和白云的影子似在镜子中一样徘徊。

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灌注和输送活水。

词语解释:

“半亩方塘”:指福建莆田黄石国清塘【3】之“濯缨池”【4】,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所建,宋林氏【按:林氏指林国钧(10811175),字回年,慈善家,系南宋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族叔)】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5]、谷城【6】倒影其中(见明代何乔远著《闽书》·卷之二十三,页557)。

 “天光云影”:据莆田清代学者林岵瞻(17991883年)修《莆田县志稿》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天光云影”:天上的彩光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塘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另说为镜子。朱熹在福建莆田城山国清塘濯缨池所见湖水如一面镜子清澈。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濯缨池)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清如许:如此清澈(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

为:因为。源头:是因为“濯缨池方塘”之水有谷城山上的“谷城岩穴似飞来”,又因其与木兰溪之水相灌注),故“半亩方塘”之水为活水:比喻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不断积累,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活水要有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二首》之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译文:

昨天晚上木兰溪边因春潮水生,滚滚洪水漫过木兰陂堤坝,冲走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看似羽毛一样轻盈。原来去推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白费力气,今日因溪流大水冲走船儿在那自行飘移。

词语解释:

“江边春水生”指莆田木兰陂“木兰春涨”。“木兰春涨”后被评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陂上游为溪水淡水,木兰陂下游则为海水咸水,当海水退潮时,各种船只搁浅泥滩上,此独特现象全国境内唯莆田方可见之,盖因北宋元丰六年(O八三年)莆田木兰陂筑成所致奇特景观!故2017年秋,笔者陪同著名学者陈传席教授前往木兰陂参观,陈教授亲临其境时有感而发:“朱文公《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诗句系其游览时而触景生情赋之,今日来此深信不移。”

“蒙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汇入木兰溪,滚滚滔滔,漫过木兰陂下游,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飘浮了起来。

“蒙冲巨舰”: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木兰溪、木兰陂下游的大船。“一毛轻”:昨天晚上木兰溪春水生而猛涨,木兰陂下游的大船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飘移。

“向来”:原先,指木兰春水春涨之前。“推移力”:指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推移费力困难,即使人们使劲推移,也枉然费力。

“此日”(今日,朱熹来到木兰陂上所见情境的当天),“中流”:溪流的中心。“自在行”:朱熹见到船在木兰溪漫过的洪水中自动在行移飘流”。此句完整的意思:昨天晚上木兰溪水春涨,今日木兰陂下游之中的大船在水流中轻松自在行移。

作者在此以“溪舟自行”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也是借助形象而说理的哲学诗。

朱熹在本诗中突出成功的主因“源头活水”一一木兰陂“木兰春涨”的重要性,其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和其强调艺术灵感创作的爆发:需要储备,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以使得艺术创作水到渠成,流畅自如,驾轻就熟,毫无障碍;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可自由驰骋,轻松自在,水到渠成。

而纵观全国其他地市,所谓“半亩方塘”之说所在地,检阅其皆无此境。即使尤溪“半亩方塘”说,亦仅有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但此词仅言其有“方塘”这个地点,并无解读朱熹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意境,无法解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现实中真实的“源头之水”究竟来自何处?这是重点也是及其关键之所在?而且此说亦未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究竟作于何时?只笼统猜测可能为朱熹中晚年所作。此外,现尤溪“半亩方塘”所在景观乃系朱熹逝世(1200年)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经过后人不断再维修而成,以附风雅。

而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系其生前而作,尤溪“半亩方塘”说至今并未提供有力史料或实物,来论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究竟作于何时?何地?

故之前个别文史工作者仅凭朱熹父亲松所作词中“清晓方塘”而推测“半亩方塘”在尤溪之说,显然证据不足,事实不清,难以信服。

同样,之前,全国各地多个所谓的“半亩方塘”说,皆无法提供实物铁证或史学论证,故至今学界学者并无形成一个科学史实并令人信服的定论。

那么,朱熹诗中所描绘的“半亩方塘”究竟位于何地?《观书有感二首》究竟作于何时?

近日,笔者由挚友陈文宁先生引领再度赴谷城(按:陈老家福建莆田黄石,古称谷城)其地著名古迹寻踪探幽,欣喜发现朱熹、赵孟頫、文徴明和戚继光等名人题刻、书画真迹和文献史料。其中朱熹所题“天光云影”匾尤为珍贵。其驱动笔者开启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诗中即景所在地“半亩方塘”和“溪舟自行”的发现之旅,进而研讨其诗文的艺术价值。

笔者多次前往谷城山,木兰陂和木兰溪实地勘察,结合历史图片、实物史料和大量史书文献记载,由表及里深入调查访问、分析研究、梳理考索,考证发现: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诗中取景和创作地点皆在福建莆田。时间: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首句诗所绘诗境皆为清代莆田诗人林尧英所选定的莆田“二十四景”之所在地:其第一首诗中的首句“半亩方塘”位于福建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第廿二景——“谷城梅雪”【按:含谷城山、谷城宫、国清塘,参见本文清代莆籍画家杨舟《谷城梅雪》插图】所在地——莆田黄石,具体地点:莆田黄石城山国清塘所在地之“濯缨池”。    

“第二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诗境取自莆田二十四景之十一景的木兰陂一一“木兰春涨”。那么,事实与证据何在? (未完待续 (俞宗建)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