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传统年俗中,进入腊月二十就算开始过年了。从小年到大年,再到正月十五,虽然不同地方的习俗有些差异,但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庄重的仪式感。不管人在何方,过年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
还是爆竹烟花、大红灯笼……
数千年来约定俗成的团圆、守岁,
暂把劳累挤走,且将欢聚盛满。
还是佳肴盛馔、美酒佳酿……
虽说现在年初一拜年依然,但不像从前那样挨家挨户串亲戚般热闹。现在串门拜年越来越少了,发微信、抢红包成了拜年重头戏,新潮的老年人也用微信给晚辈发红包。不少人喜欢结伴出门游玩……
记忆中的年味儿,扫巡、祭灶公、做红团、祈年、围炉、穿新衣、放鞭炮、贴对联、挂灯笼、阖家团聚、围炉守岁、过大年……当这些年俗在过年中悄悄退却之际,莆田的闹元宵活动却正入佳境。“正月十五闹元宵”。相传起源于唐朝的莆田闹元宵习俗,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元宵节庆活动。其中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俗称“元宵心”。
“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这是竹枝词《元宵》中描述莆田元宵盛况的句子。古往今来,莆田元宵节盛况赛过春节,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元宵期间,无论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还是在民风古朴的乡村,无论是在偏僻的山村,还是在沿海渔村,随时可遇见长长的闹元宵队伍和形式不一的庆祝场面,勤劳智慧的莆田人民用独具特色的民俗诠释了他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莆田元宵期间,家家户户红灯高挂,户户彩旗飘扬,摆斋果,设案桌。地域的不同,贡品也各有特色。在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人们会用桔子叠起金形高塔,象征吉祥如意,寄托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涵江延宁宫,人们会垒起八角形蔗塔,寓意生活甜蜜,祈求幸福安康;在城区东里巷内的黄滔祠,人们分别搭起南瓜、肉糕、漳桔“三塔”,祈祷全族子孙兴旺发达、大吉大利;在涵东霞徐顺济庙,人们则会制作直径88公分的大红团,红红火火闹无宵……
在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爬刀梯、跳傩火、打铁球、摆棕轿、大游灯、打砂花、皂隶舞、“红盘”出游、“廿六跑”、点烛山和烛船……民俗活动既丰富热闹,又生动有趣,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全国最具特色、跨越时间最长、活动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的“狂欢节”。活动丰富多彩,万人同乐。元宵活动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中不少民间工艺和民间习俗已被收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各地的元宵节时间、内容、形式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在元宵节,各村各宗族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闹元宵,根据规格大小,它可分为“元宵”和“总元宵”。元宵即各境民众抬出菩萨绕境出游;等各自忙完各境元宵后,再联合起来大闹一次,称总元宵。
元宵节在莆阳大地相当热闹,宫、庙、社均按古时隆氏或几姓合宫划定的地域和因定的日子举行绕境行傩活动。十五前后最浓烈最热闹,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宫社闹元宵,队伍少的数百人多的千人,男妇老幼以各种不同着装打扮齐上阵,行傩队伍锣鼓喧天,穿插放焰火,节目丰富多彩,盛况纷呈。
根据莆田各地的元宵活动内容和习俗特色,可再分为“总元宵”和“妈祖元宵”两种,“总元宵”有马队、妆阁、彩旗队、十音八乐、舞龙戏狮等特色民俗表演,也被称为“出游”。“妈祖元宵”主要分布在莆田沿海及海岛,以各妈祖宫庙为出游单位,其中湄洲岛的闹元宵活动,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莆田元宵巡游时间又有着日游和夜游之别,元宵期间,所属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斋果、设“宴桌”。在白天,行傩队伍鸣锣开道,高举彩旗,迎神仪仗队、化装骑马、妆架、舞龙灯、耍狮子、弄九鲤、车鼓队、洋鼓队、大鼓吹、十音八乐等,抬着菩萨神像,一路上鞭炮声阵阵,锣鼓喧天,乐声悠扬,行傩队伍气氛热烈。家家户户门前摆设香案,焚香放炮,化“贡银”,烧柴草,举行设宴接茶祈求来年生意兴隆发财,家庭顺意日子更红火。元宵夜,游灯、抬火堆、舞龙戏狮、演戏酬神、吃戏饭、放焰火等。不同宫庙习俗活动形式各异,体现出莆仙传统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莆田,人们谈到元宵时,总离不开“游灯”这个话题,元宵当晚,各家各户都会手执木棍,肩扛排灯,按顺序把灯依次排好队伍,在宫庙前集合,而后在龙头灯的引领下,抬灯巡游,仿佛是一条长长的“灯龙”在村间小道上盘旋游动,穿行于乡村阡陌之间,场面甚为壮观。绕境一圈,这一元宵习俗称为圈灯或游灯,“游灯”所经之处,家家户户燃放烟花,震耳欲聋的烟花也照亮了整个村庄,把整个元宵活动推向最高潮。
闹元宵,这是莆田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它有别于其它地方,从正月初六开始,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传统习惯,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灵。这种祭祀仪式从这个姓氏轮到那个姓氏、从这个村轮到那个村,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东岩山、文峰宫举行“妈祖尾暝灯”才结束。
在元宵活动中,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据年龄辈份轮流选出“福首”,也有地方是通过抓阄来决定的。在人们的传统习俗中,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据说,做“福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每位轮到“福首”人家都十分重视。“福首”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当福首俗称“做头”,在元宵结束时,在社神前用筶杯卜定下一年的福首,称为“卜头”,已婚男子以做头为荣,认为会全年吉利。村上几个“福首”人家也会相互攀比,暗自较劲,都想把排场搞得大一些。所以平时节俭的家庭这时也会慷慨解囊,有的要花费几万元来筹备各种活动,仅购买各种烟花炮竹就要花费上万元,还要筹办几十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元宵前几天“福首”家里就开始忙里忙外,一些亲朋好友也会主动前来帮忙:有的忙于搭彩门、挂红灯、装彩车、摆宴桌;有的忙于杀猪屠羊、准备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大家都想把活动搞得热闹一些。
元宵这一天,同族的亲戚都会挑来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十盘担”前来贺喜,族人在“福首”带领下来到祖祠的大厅中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祭祀活动。昔日破旧冷清的老房子开始热闹起来了,在这里处处洋溢出喜气盈门的气氛。
“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巡游本村境内,游行路线按各村习俗约定,称为“行傩”游行。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随着妈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不分昼夜挨家挨户绕境赐福。所到之处,每家门前要摆设香案、果盒酒、放鞭炮、焚燃柴草和银纸,虔诚迎接和欢送。法师诵经作道,唢呐锣鼓齐鸣,棕轿绕大埕不停摆动,家家户户都设宴桌迎神祭拜,给菩萨压岁钱。男人们燃放大炮团助势,女人们围着捧手炉的“福首”换香求福,人们庄重、虔诚求神保佑,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个好的开头。人们就是通过举行了行傩的迎神纳吉、驱鬼逐疫的仪式,使郁闷躁动的心情归于平静,用道德的律条严格地约束自己,并带着许多美好的期望顽强地生活下去。在人人参与营造的浓厚的傩文化的气氛中,家庭变得祥和,村庄变得宁静,而整个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和谐。
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重的甚至达百余斤;或叠红橘1大盘,高与屋梁齐;或供大面龟1只,大如小圆桌之面;或奉大鲤鱼1只,有重逾四五十斤的。有些地区的新婚夫妇,双双携灯到神坛前进香祈子;沿海地区以及涵江地带的一些乡村流行比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
莆田“闹元宵”将莆田人的热情完全激发出来,这不但寄托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还承载着不一样的乡愁、乡情。如今,在莆田看元宵,圈灯游灯的灯火绕境,行傩巡游的仪仗威严,赤足踏火的人神狂欢,烛山烛船的尾螟元宵……正是这些独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不仅让人领略到新奇和惊喜,更能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博大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还有着莆田人独特的历史情感乡愁。
当木兰溪畔绚烂多姿的灯彩
延续着新春庆贺的喜悦,
展现着兴化大地的婀娜多姿。
你我斟上一杯杯离别的醇酿,
再弹一曲扣人心弦的怀春音符,
共醉在元宵佳节的臂弯里。(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