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黄仲昭华亭遗迹
【发布日期:2018-01-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华亭镇走马亭村永兴社碑记

 

 

重建均惠陂记

 

 

墓埕右侧立石

 

 

华亭镇云峰村黄仲昭墓

 

(一)

黄仲昭(1435-1508),原名黄潜,以字行,号未轩,又号退岩居士,是明代著名的方志学家、诗人、理学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明宣德十年(1435)出生于莆田城内东里巷(今荔城区英龙街)黄氏望族一官宦家庭,明成化二年(1466)擢罗伦榜进士,次年与章懋、庄昶同上《谏元宵赋烟火诗疏》进谏被廷杖,名重京师,时称“三君子”,并与直言被谪的罗伦合称“翰林四谏”。明成化十一年(1475),丁忧归,无意仕途,服阕赴京,遂引疾乞归。于城南门外霞皋村(明时写作下皋)筑“俱乐亭”,躬耕陇亩,过着“朝课耕桑夕校书”的清苦生活。家居达17年,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纂写。

弘治元年(1488),孝宗即位。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经多次礼请,仲昭于弘治三年(1490)晋京。孝宗要他参加修纂《宪宗实录》,因受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学佥事。弘治八年,年届花甲,连疏乞休,居家日事著述,从学者日众。后又与周瑛合作,在南山广化寺修纂《兴化府志》五十四卷。晚年还编撰了《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和《南平县志》等。著有《未轩集》十二卷、补遗二卷,收入清《四库全书总目》。著作甚富,另著有《纲目书法》《学庸或问》、《辩异卦未济》、《春秋褒贬》、《明画韵编》等。

正德三年(1508)十一月,卒于家中。终年74岁。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二)

黄仲昭是吾莆济济乡贤名臣中的佼佼者,其一生为官气岸屹立,为文写下了煌煌史册。一代名臣,淡泊如菊,视宦海沉浮淡然处之,终身矢志于修志、经学与文学。文赋里(古华亭)有幸成了他钟爱之所,至今几个乡村犹留存他的遗迹——

一、华亭镇霞皋村遗迹。存有黄仲昭俱乐亭遗址、故居、遗刻、遗墨。

1.遗刻为《重建均惠陂记》,该石刻碑记现嵌于村内灵应社墙壁上,石碑底部文字疑嵌入墙内,左侧文字亦毁损。《未轩文集》亦记载该碑记。 <《未轩文集》所载与石刻文字有异。下文以【】标识石碑上已失文字。对异字,文集以 □ 标出,石刻在()注明。>

《重建均惠陂记》

莆文赋里西淙瀑布泉之下,旧有陂,里人名曰官陂。陂之下分为【二】渠:其一则由(曰)石门歴顷(坝)头以趋下皋,溉田凡一十四顷十畆有奇;【其】一则迳趋西埔,溉田仅五顷二十三畆有奇。然下皋之渠地势高【而】受水少,西埔之渠地势卑而受水多,且旧陂复(芜)废,无所障遏。于【是】水之趋西埔者十恒七八,而下皋之田病矣。成化癸卯夏,宪副万【安】刘公述宪行部至莆,下皋之民以告。公慨然曰:是不可缓(增字“也”)。乃檄【县】委。耆民郑朝弼稽其田之顷数而定其水之分数,大槩以十分为【率】。下皋田最(数)多,得水三分一厘(六分九厘),西埔因溪潭坂沙田易燥,视下皋稍【増】之,(增字“得水三分一厘”)。然后伐石为陂,按所得分数以通水道,使各归【其】渠。至是则多寡适均,而各郷之田皆沾其利矣。陂既成,下皋之民【念公之徳,不忘,因号其陂曰“均惠”,而刻石识之,以告夫后之人】。

此碑左侧残缺,村民依样补了一块,上书“右碑记是吾莆先人明理学名臣黄仲昭公未出仕前在吾乡读书时所书,先虽稍有残缺,仍是吾乡珍贵文物,应予保【存】。存公在乡办学之余尝作七绝一首如下:九龙山势鬰嵯峨,映入簾笼曙色多。读罢残书无底事,闲调绿绮和樵歌。又灵应社内门额门联和大厅大额均是黄公所撰(见遗墨条)”

按石碑所刻,霞(下)皋村田数多,得水六分九厘,西埔得水三分一厘应是正确的,恰对应了两村的田数,且西埔稍增之。均惠陂于成化癸卯夏(成化十九年,1483年夏)由宪副(福建按察司副使)刘乔至莆后听取下皋民声发檄文至莆田县促成解决。这点可见《八闽通志》卷二十四记载,“成化十九年(1483),福建按察司副使刘乔行部至莆,民以为言,乃命稽其田之顷数……”

按村民补缺所记,碑记是黄仲昭未出仕前在该乡读书时所书,这点是错误的,成化十九年(1483),正是黄仲昭丁忧后无意仕途乞归家居的日子,并非未出仕。

2.遗墨。说是遗墨,并无署名。据说村内灵应社“泽润梓桑”匾额、对联“福赐枌榆里、神司土彀田”,巽离宫内“唐室遗忠”匾是黄仲昭手书。

3.遗址。观音亭和黄仲昭故居是黄仲昭生活的地方,留下了难得的历史遗迹。观音亭,又名紫霞堂,据说就是史书上写的“俱乐亭”,是黄仲昭读书的地方,乡中耆老为纪念计,特在黄公读书原址观音亭刻石为记,供人瞻仰。观音亭外立柱石刻文所记除提及遗刻、遗墨,还提及黄仲昭捐地壹拾捌亩遍植榕树命名“榕树坡”。并刻诗一首,“九龙山势鬰崝峨,映入簾笼曙色多。读罢残书无底事,闲调绿绮和樵歌。”观音亭正对着九龙山,九条高峻的绿龙脊俯身于碧波中,倒影成趣,簾笼、曙色、书本、绿绮(古琴)和樵歌,物我两忘的仙境莫非如此?黄仲昭故居就在亭西十余米的小巷里,正是归卧故山庐以养性灵,朝课耕桑夕校书的佳处(语出黄公《下皋杂咏》,另有几首)。惜现在已破败不堪。过往矣!

二、云峰村黄仲昭墓。墓在今莆田县华亭镇云峰村,保存完好。有墓碣刻“皇明理学名臣未轩黄先生佳城”。外观呈“风”字形,石、三合土结构。墓埕右侧立石,正面刻“黄仲昭墓  现予公布为我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一九八四年八月  立石”,“我县”,指莆田县。背面刻“黄仲昭,字未轩,官至江西提学佥事,为明代著名理学家、方志学家,是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作者。  东里裔孙黄晞 建”。

三、提议扩建走马亭村永兴社。永兴社古代隶属兴化府文赋里小罗境,乡里民众俗称大宫,据传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7)由柯将军创建。初建时规模较小,每逢佳节善男信女众多,香火旺盛。成化十一年(1475),莆田进士黄仲昭提议扩建方案,次年功德主黄虎公捐资暨主持,乡里齐心协力扩建竣工,至今五百多年。其间四次修缮,分别在康熙廿五年(1686),嘉庆六年(1801),民国十一年(1922),共和四十年(1989)。后永兴社因年久失修,墙基严重倾斜,2009年乡民动工翻建,历时三年于2011年冬开光告竣。

四、尚需考证的遗迹:雄踞在华亭濑溪古道口(一说在双牌村,今山牌村)的“理学名臣坊”,为黄仲昭而立,已毁;后角村观瀑亭及瀑布下石刻,留有黄仲昭遗迹。

(三)

黄仲昭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地方史专家,还是明代文坛一位重要的诗人。除了遗迹,他在华亭下皋及云峰,均有诗作传世。如:下皋杂咏(二首)

十亩山田种稻粱,茄秧新乞自邻乡。

虽无钟鼎供游燕,且免红尘请谒忙。

            (二)

性癖情知与世殊,只应归卧故山庐。

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

《下皋杂咏》是诗人托病辞官回乡后,在莆田县下皋过耕隐生活之作。

又如:紫帽云峰

晓访云峰认旧蹊,种松拟筑两窝栖。

奚谷云荡漾浮山足,石径峻山曾却马蹄。

绅笏久霸真自误,林泉勇退未终迷。

年来颇得蒙庄趣,天地蜉蝣一视齐。

这首诗叙述诗人在那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崎岖难走的年代里,未能为民办好事,决心辞官,打算在云峰筑庐隐居度日的感叹!

黄仲昭在为官期间及游历考察期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实际,对民生的苦难、吏治的腐败,体会颇深。这些在他的诗文中都有反映,他在《田家词》中写道:

“里正醉饱才出门,督邮复自城中造。

急将贱粜纳官需,且免官刑相苦恼。

回道场头稻已空,一年生死良难保”。

黄仲昭吟咏的莆田农村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关心。他一生写了大量诗词,收集在《未轩集》里,共十二卷,后人评说,他的诗内容质朴,通俗易读,“和易近人”,他的文“雄浑醇雅”,评价颇高。

黄仲昭华亭遗迹的保存,尤其是黄仲昭墓至今保护完好,可见兴化人民对他的敬仰。黄仲昭故居历经五百多年尚存于世,亟待有关部门的保护修缮。(刘爱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