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县16毫米电影涂磁录还音的诞生
【发布日期:2017-08-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大农民群众刚从三座大山压迫下解放出来,政治上获得了翻身,但是文化水平低,文盲和半文盲的状况一时难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但没有看过电影,而且相当多地方的农民群众还听不懂普通话。因此,如何帮助群众看懂电影,正确理解影片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就成了摆在当时放映队面前一项很主要的工作任务。

当时电影放映小分队,每到一地,除了将事先利用的宣传画、海报、剧照和说明书、人物介绍等,通过剪辑加工将贴好的红布条悬挂在群众较集中的地点,作为影片上映预告宣传外,放映队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寻找一位有一定文化、会讲普通话又会讲当地方言、口齿流利的同志(一般是当地中小学教师),作为临时宣传员。放映员事先把准备好的影片说明书、人物介绍等有关材料让临时宣传员看,然后再把影片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向临时宣传员进行讲解。这样,在放映之前,由“临时宣传员”用莆田方言,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快板、俚歌、梆鼓说唱、朗诵等民间文艺形式,向群众介绍上映影片的内容梗慨;在放映中间,还用莆田方言对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作简练地插话解说。这是五十年代莆田县农村电影放映小分队,较普遍采用的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帮助群众看懂电影的方法,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但是,这还不能彻底解决群众听不懂普通话电影的问题。因此,各地电影队都在探索、寻求如何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1964年间,吉林省延边地区电影队利用方言口译当场配音方法,进行方言配音获得成功,受到群众的欢迎。福建省电影公司立即组织各地市、县电影放映单位放映员前往观摩取经。19648月间,莆田县电影事业管理站,委派放映员许国民同志赴吉林省延吉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电影宣传工作现场会,观摩学习延边的电影放映现场口译方言的配音经验。

学习回来后,莆田县电影事业管理站立即组织力量,挑选相关技术人才进行涂磁录音研制试验,配音人员借用社会力量,邀请广播站的播音员、剧团演员,协肋配音,成立电影配音小组,同时,向省内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并向上级电影技术部门多方求教,依靠集体智慧,经过二、三个月的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攻破一道道难关,终于采用16毫米影片涂磁录音方法,把影片中普通话对白译制成莆田方言。几个月中,电影配音小组先后为《夺印》、《苦菜花》、《看不见的战线》等影片成功配音。经过涂磁录音后的影片在莆田县各个乡镇农村上映后,群众反映很大,感到很惊奇:影片中的人怎么会讲莆仙话?群众普遍反映,现在我们可以看懂电影了。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看了之后说:“过去我们不喜欢看电影,认为电影不好看,主要是讲话听不懂,现在听懂了话,倒很爱看。”

196510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丁达民同志和省、市相关部门领导来莆田县视察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专程赴华亭露天放映现场,观看电影的方言配音,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莆田县是一个方言独特的地方,语言复杂,莆田县电影事业管理站创造性地运用16毫米涂磁录还音的方法来配音,这对帮助群众看懂、看好电影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很有好处,值得研究,加以推广。

莆田县16毫米电影涂磁录还音的诞生,引起了全县电影放映单位的重视,从此推动了全县农村放映队应用磁录还音的方法,来进行电影配音还音工作的开展,为帮助全县农民群众看懂、看好电影发挥了积极作用。(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