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堪称安史之乱中唐代社会的画卷,奠定了我国古代以时事入诗的诗史精神,因此,“诗史”这一称号,为历代评论家所公认。从思想内容方面看,杜诗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是古代诗人所无与伦比的。国步之艰难,生民之疾苦,个人之困厄,尽收笔底,而且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从艺术形式方面看,杜诗集我国古代诗歌之大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所在。“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公墓系铭)又下开众多流派,中唐以下以至宋元明清的全部诗学,几乎都在杜诗光辉的笼罩之下。也正因为如此,杜诗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与研究,仅宋代就有千家注杜之称,逮至明清,注家更是不胜枚举。千余年来,杜诗学已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间。莆田古代研究杜诗学的学者在宋代为福建最盛,宋代莆田的刻书和藏书都是很兴盛的,刘后村曾言:“吾里藏书多善本,游泮多英才,傍考互校,它日莆本当优于广越矣!”总之,莆田一地,在宋代能出现近10家研杜学者,其浓厚的风气和当地刻书业的兴盛、诗坛创作的风气、家学的渊源都是有关联的。
研究杜诗学的学者主要有宋代的方醇道、方深道、黄钟、方铨、刘弥邵、陈正、陈禹锡、吴泾等,明代的姚鸣凤、林兆柯等,清代的翁方纲。
方醇道,字温叟。兴化县广业里寿峰(今属仙游县)人。方次彭子。以父荫补官,知南剑州(今南平市),以清俭自持。著有《笔峰集》5卷、《杜陵诗评》10卷、《类集杜甫诗史》30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为“《类集诗史》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类集杜甫诗史》三十卷)。弟方深道《诸家老杜诗评序》云:“先兄史君(即醇道)尝《类集老杜诗史》,仍取唐宋以来名士评公诗者,悉摭其语,别为卷帙,号曰《老杜诗评》,以附《诗史》之后,俾览者有所考证。名称虽不同,实则为一书。”又与方深道辑《诸家老杜诗评》5卷。
方深道,字自得。兴化县广业里寿峰(今属仙游县)人。方次彭季子。宋宣和六年(1124)沈晦榜进士。官奉议郎,知晋江(今属泉州)县。深道工于诗词评论,辑《集诸家老杜诗评》卷,又称《诸家老杜诗评》或《老杜诗评》计5卷,约编成于北宋末或南宋初,汇辑诸家评论杜诗之语。在诗话中专就一家诗而汇集诸家评者,以此书为最早。但书中只是把有关杜诗的评语摘录成编,缺乏自己的见解,“别无新义”,且内容“琐碎冗杂,无可采录”,故流传不广。但《老杜诗评》首创专家诗话之体,对此后诗话创作的专门化,其开创之功和深远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老杜诗评》,以附《诗史》之后。俾览者有所考证。深道须次之暇,又于后来诸小说中,择其未经纂录者,白《洪驹父诗话》以下,凡八家,从而益之,因集成五卷。书之卷首,镂版以传于世云。”该书比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早六七十年,汇录诸家评杜诗话200余条,其中60余条,不见于今,存宋人著作,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今人张忠纲为此书作校注考订,并编入其《杜甫诗话六种校注》,可查阅。今有抄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者。又,其兄方醇道辑有续书1卷,已佚。
黄钟(1140—1217)字器之,自号“定斋居士”。兴化县(今属仙游)人。唐忠义司徒黄碣之后,黄宠孙,父陈修,宣教郎,知韶州翁源县。黄钟师从舅氏陈昭度游,得濂、洛渊源。乾道五年(1169)登郑侨榜进士。调德化县尉,讲学授徒,里人之士多从之游。秩满,迁漳州录事参军。平生喜著述,每出必以笔砚典籍自随。由三皇至五代皆作纪传,曰《史要》。又选集唐宋诸公文粹,曰《唐宋类文》。其他著述尤多,有《周礼集解》、《荀杨续注》、《杜诗注》、《释史要》、《河南风土记》等,所作诗文,神闲思远,有超然自得意。其诗尤为郑侨所称赏。晚年颇究心内典,又作《传灯节录》。平生于逢迎请谒,泊然不经意。卒后入祀仙游乡贤祠。墓在兴化县兴太里还原保黄家社汾水。
方铨,字叔平,一作平叔,号真窖。兴化县人(今莆田)人。方次彭曾孙,方深道孙。宋淳熙二年(1175)詹骙榜进士。历宰怀安(今属湖南),迁湖南提刑司干办公事。朱熹知潭州时曾力荐于朝,称其“器资宏裕,识趋高明”。嘉泰初知漳州。三年(1203)十二月以朝散大夫、尚书司封郎中除吴郡提点刑狱。开禧元年(1205)四月,改除江西运判。后知泉州军州事,入为宗正寺丞,历吏部郎中,终直宝谟阁大理少卿。善诗文,著有《真窖集》、《续老杜诗评》5卷。
刘弥邵(1165—1246)字寿翁,号习静。莆田县清平里后陇(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山巷)人。刘夙子,刘克庄季父,刘弥正弟。弥邵少孤家贫,自幼好学。刘夙留书数橱,弥邵与诸兄“卧起其间,饥以充馈,倦以为枕。”不为举子业,惟以学古为心。自六经以下,莫不抄纂,考论古今,断制义理,一以洙、泗、关、洛之语为法。事必求通,理欲实践,自童自耄,确然不移,依山结庐,修身著述。郡守杨栋创尊德堂于学宫以处之,仅一至。及栋提点福建刑狱,复论荐弥邵于朝,未报。后辟为涵江书院山长。其为人拘谨小心,尝质经于邑人龙图阁直学士陈宓,评史于郑寅,问《易》于建阳隐士蔡渊,故尤邃于《易》。《周易折中》引刘弥邵的话说:“强以立事为干,怠而委事为裕,事弊而裕之,弊益甚矣。盖六四体艮之止,而爻位俱柔,夫贞固足以干事,今止者怠,柔者儒。怠且儒,皆增益其蛊者也。持是以往,吝道也。安能治蛊耶?”自是之外,罕与人接。临终之际,犹为诸孙讲道学大师、吏部侍郎兼侍讲张栻《集解孟子》一章。著有《易稿》、《汉考》、《读书日记》(真德秀作跋)、《小记》、《深衣问辩》、《杜诗补注》等若干卷。以学问著名,学者称“习静先生”。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陈正己,字思立,仙游人。宋嘉定间五荐于乡,与王迈齐名。曾向朱熹问学,吕祖谦、陆九渊均有与陈正己书。著有《离骚解》、《杜诗解》。已佚。
陈禹锡,莆田人,郡博士,与刘克庄同时交好。撰有《杜诗补注》,一名《史注诗史》。刘克庄《跋陈教授杜诗补注》云:“杜氏《左传》、李氏《文选》、颜氏《班史》、赵氏《杜诗》,几于无可恨矣。然一说孤行,百家尽扫,则世俗随声接响之过。善观书者不然。郡博士陈君禹锡示余《杜诗补注》,单字半句,必穿穴其所本。义善原杜诗之意,赵注未善,不苟同矣;旧注已善.不轻废也……若字字引出处,句句笺意义,殆类图像罔而雕虚空矣。予谓果欲律以经典,裁以义理,虽杜语意未安,亦盍商确,况赵氏?”《再跋陈禹锡杜诗补注》云:“顷年读禹锡《杜诗补注》,凡余意有所未喻而未及与君商确者,后十余年禹锡示余近本,视前编划削窜走十之七八,或尽改之。偶有一新意,得一新义,则又改之而未已。人皆疑君之说新而多变,余独贺君之学进而未止也。盖杜公歌不过唐事,他人引群书笺释,多不咏著题。禹锡专以新旧唐史为案,诗史为断,故自题其书曰《史注诗史》。此其所以尤异于诸家欤?然新旧史皆舛杂,或采摭小说杂记,不必皆实,前辈辨之甚详。而禹锡于三家书研寻补缀,必欲史与诗无一事不合,至于年月日,时亦下操作,数使之归吾说而后已。……然杜公所以光焰万丈,照耀古今,在于流离颠沛,不忘君父。禹锡于此等处,尤形容发越得出。使子美亲出来说,不过如是。”从中可知,此书重在以新、旧《唐书》所记史事印证杜诗,并力图纠正赵次公注之误,但“必欲史与诗无一事不合”,显有拘执之病。书已佚。(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