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友刘琦平先生赠我一本《慕凤岩诗集》新版。翻阅过后,掩卷而思,深感有味。
该诗集计八卷,原为仙游郊尾刘章天(后改名璋寿)所著。章天是清光绪已卯年(1879)礼部尚书,其为官清正,两袖清风,心系民瘼,忧国爱民,曾上本奏请清朝廷宽以恤民,呈有《略陈百姓疾苦疏》、《敬陈预防科举流弊疏》等“五事疏”,抨击时弊,疾呼改革,为社会进步和乡民办了不少好事,名震朝野,不愧是位良臣。其诗章多写景述事议政抒情,立意高远,耐人咀嚼。当年已享誉华夏,堪为驰名古今。当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光禄大夫徐树铭等曾为该诗集作序,给予很好评价。吏部尚书兼署礼部尚书毛昶熙也赞其“文有奇气”。其中《舟泊上海》还被名臣徐世昌褒扬,选入《晚晴簃诗汇》一书。该诗言简意赅四句:
怅无斗酒与双柑,客里莺声二月三;
带得春潮随我去,杏花一色看江南。
这里表露诗人心系社稷忧国思乡思想和江南姹紫嫣红春景如歌乡愁。
其诗集贵在直抒忧国忧民心怀。如《秋风》“吹到贫家屋有声,恼我终宵眠未得”。《喜雨》“累月不雨农夫苦,造化缺憾孰能补?”《养蚕词》“更为今宵风雨冷,人忧花落我忧蚕。”《雪热》“闻道朱门富贵家,珍厨酒暖难下咽。更看路上未死人,身上悬鹑且百结。”等等,字里行间都倾注一种“天上那容云自在,人间只剩恨难平”的思想。
俗云“诗言志”,其诗还贵在抒发诗人自己清廉、安贫乐道之志。作者虽位列朝班,却终生不为一己之利,连府第都不愿盖。诗中还把自己漏室住宅戏称为“瓶室清如水”。其《拓漏室成》写道:“饥驱奔走无息肩,家居容膝安所便。编茅结屋三两椽,妻孥聚处堂之边,家徒壁立常安眠,开窗望极去顶巅”。这种旧时为官不为己的精神着实令人感怀。
其诗对乡土风物的积极歌咏,更令人唱和。如《枫亭荔支词》的“还登摘斗山头望,笑指人家十里红”。《夹漈山行》的“先生虽往高风在,有客开笼放白鹇。”《濯缨亭古迹》(于黄石)的“国清塘上湖水清,渔歌断续千万声”以及《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岩》等都尽情讴歌家乡山水的美,叫人悦读着不能不产生共鸣而心驰神往。
其诗集为何用“慕凤岩”为名?慕凤岩位于郊尾镇湖宅村魁山上,这里留有章天亲书“慕凤岩”石刻。站在岩上,俯瞰当地新和村和晹谷村各有一山,形似凤凰展翅,矫健壮美,地灵人杰,令人羡慕,故让巨大岩石也富灵性,顿生爱慕之心。人所共知,凤凰乃传说中的神鸟,古人有云,其“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可见凤凰之志非同一般。诗人以慕凤岩为诗集书名,既表达对故乡的浓厚爱慕之心,也抒发自己高洁醇朴之情。堪称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慕凤岩诗集》清有刻本,现代有手抄本。然因年代久远,现存世很少,几近断层。据查本市、县两级图书馆均无此藏书。为满足广大读者阅读欲望,诗人的后裔不仅凭藉本省一高校图书馆的手抄本,原汁原味地重新整理编撰,让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继往开来,也启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发扬光大;其书还广搜博采连带收入章天撰书的一些楹联,如其古宅联“报国曾陈五事疏,(即其上奏的《略陈百姓疾苦疏》等)传家祗有六经书”、“纵观沧海难为水,愧得名山拙著书”、“书藏福地几千卷,家住魁山第一村”;又如现存榜头下昆旧天竺寺的章天题联:“宝地朗开天一洞,紫云高荫竹千寻”、“悬象天高垂宝盖,无心竹翠蔼慈云”等,更是烘云托月,相得益彰,让后辈深婉有味,滋润心田。
作为先贤后裔,能如此费心良苦,不厌其烦,以弘扬优良祖德家风为荣,积极挖掘我市“文献名邦”史上正能量,让先祖高风亮节得以传承,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难能可贵的!
故笔者接到该重版诗集后,即连夜拜读,并欣然命笔,撰写本页几行,与书友共勉。可谓昔时乡贤一奇葩,“宫莺催赏玉溪花”。(林闻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