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 从“和尚”讲起
“和尚”是出家佛教徒的一种名称,只有具相当级别者才可受此称呼,犹如教育系统之教授。后来被人们滥用了,凡是出家的男性佛教徒,都说是“去当和尚”。“和尚”最直白的意义是“以和为尚”。可是莆仙方言说“和尚”二字时,却变音为“耗亮”。如有人按“和尚”原音说,反而让人感觉怪怪的。“和”变“耗”只是声调由阳平变阴去;“尚”变“亮”是声母S变L。笔者从“耗亮”中发现莆仙方言变音的一条小路子:声母喜欢往L靠。
莆仙方言非L的声母变为L的例子很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j变L。“弃人”相当于废人,指没志气、没本领,无用之人。“人”文读jín,变音为“临”Lín。例句:汝不知好好读书,就“弃临”了。又如“博钱”(钱白读jín)变“博临”,“莲籽”(籽jì)变“莲理”,“招囝婿”,“招”jiāo变Liáo,“卷煎”变“卷奶(白话)”等等。(“卷煎”是用豆腐皮包糯米饭,做成小长枕状,用油煎,有甜咸两种,“卷”变音为“广”)
g变L。“咬”莆仙方言念gǎo“交”上声,如“程咬金”念“程狗(白)金”。老人无齿,食东西“咬咬”几下就吞下去。“咬咬”变音为lào去声,音同普通话“姥姥”。“够”,莆仙方言念“勾”去声,音同“教”(文读),变音为lòu(“老”文读阳去)。如“饭不lòu(老)食”。
z变L。“敲钟”、“担水”、“闹热”中的钟、水、热声母原为z,都变音为L,变为“敲龙(阴平)”、“担蕊”、“闹(豆白读)烈”。
t变L。“车头(车站)”、“芋头”、“门兜”、“溪兜”、“箍桶”中的头、兜、桶白读声母原为t,都变为L。
d变L。“畚斗”、“仰倒(摔跤)”、“磨唇”、“好酒淀罂底”中的“斗”、“倒”、“唇”、“底”的白话声母都由d而变L。个别地方把“女dǚ的”,说成“吕Lǚ的”也一样。
C变L。“老(庐)鼠”、“白菜”、“汽车”中的鼠、菜、车的声母C都变为L。
S变L。“和尚”、“天时”、“疴屎”中的尚、时、屎的声母S都变为L。
n变L。“蛋”、“凉”莆仙方言声母为n,个别地方变为L。
实际情况要比上述复杂得多,同一个非L声母的字,有时变,有时却不变,或变另一个声母。如:“虫”,莆仙方言白话为tán。单说时不变,组词为“生虫”、“痳疯虫”时也不变,组词“疥虫”时变L,组词“生毛虫(毛毛虫)”时,又变为n。如何掌握,要靠经验。能说一口地道的莆仙方言不容易。
与文字相比,语言更为活泼善变,变音是正常的现象,语言研究者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并掌握其规律。不能把已经变了音的现状当做本来的面目,而确定下来,这是舍本求末,会给学术研究带来混乱。比如,若把“和尚”,定为“耗亮”,就失去了“以和为尚”之义,使人望文生义,还以为是“消耗光亮”,岂不使人大跌眼镜。
莆仙方言变音多种多样,上述不过是其中一种。还有一种类似变音的杂揉现象。在一句纯白话中,夹杂一个文读词语或官话、洋话,人们不以为怪。
例如:说一个人对某件事连其基本常识都不懂,用很得体的莆仙方言说:“这个人甚么‘咸淡’都不知”。“咸淡”若用白话说是gián jià,音近“減者”;可这里一定要用文读,音同“寒但”há dàn。千字文中有“海咸河淡”之句,为人们所熟悉。如果“咸淡”用白话,就失去了味道。
又如,说正在物色一个人或一件物。这里的“物色”要用官话“打听”tà tìng。“听”本有平仄两声,义相同,这里用仄,不能用莆仙方言白话“拍厅tia”或文读“打tèng”,否则就不地道,人们听了也莫名其妙。(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