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仙游:古代书院林立催生科举盛况
【发布日期:2017-09-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度尾镇中岳村朝天书院(福建唯一村级文庙)

千年古邑的仙游县置县于唐圣历二年(699),地处闽中,依山临海,钟灵毓秀。仙游教育源远流长,自唐后期到清末的1000多年间,书院授学绵延不绝,创造了辉煌的科举文化,人才辈出,共孕育出5位状元、8位宰相、11位尚书、28位侍郎、657位进士,诞生了蔡襄、郑纪等一大批为民请命、廉洁奉公的官吏,是名符其实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自古以来,仙游人崇尚兴学重教,素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从唐后期到清末的1000多年间,古代书院遍布全境,其前身多为寺、庵。佛事之余,常有书生寄读备试,遂有地方长老、士绅于寺、庵内设书堂、斋、舍;也有就着旧址新建书院、讲堂,作为士儒游学论道、讲经授徒之所。据统计,目前,在全县18个乡镇仍保留有浔阳书堂、夹漈书院、朝天书院、馨山书院、金石书院、济川云峰书院、芹林书院等32个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宋代科第鼎盛,几甲八闽。从唐代到清代长达1300年里登进士第者657人,其中文武状元5人。

早在唐代,太府卿郑露、中郎将郑庄、常州别驾郑淑兄弟3人,自河南荥阳入闽州,先在莆阳南阳设学,后郑庄、郑淑分别在浔阳(今菜溪乡菜溪村)和巩桥(今赖店镇圣泉村)设书堂,传儒学,开风教化民之先,创衣冠文物之始,为仙游教育之先声。从此私学、官学俱兴,崇儒重教成风,英才贤士辈出。

唐贞观三年(629),朝廷诏令各道所辖州、县治立孔庙而置官学。于是官学初兴,实行庙、儒合一,礼、学并举。仙游早年县学建于县署西邻,即功建里先圣庙(今县实验幼儿园南侧),亦是仙游县学之始,为仙游古代最高学府。

至宋代,仙游教育鼎盛,会元书院、大飞书院、双林书院等书院极其兴盛繁荣,当时名人学者多从事教学活动,也在仙游的这些书院留下讲学的身影。如枫亭塔斗山上至今保存完整、气派非凡的会元书院,蔡襄兄弟曾在这里读书,南宋时朱熹到会元书院讲学,并题字“敬义堂”。整个宋代,先后有几十人从会元书院走出去,中了进士,扬名四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书院多有壁画,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如双林书院位于鲤南新区的永鸿文化城,系宋朝国子助教茅知至回乡所建,宋景祐五年(1037)茅知至隐此授徒讲学,读书著作,至今墙壁上保存名画家傅淇留下的“十八罗汉”和“琴鹤返分”等画幅。

明清两代,仙游先后复办、创办了一些书院,比如会心书院,先后培养出了进士林兰友以及名士徐稚佳等等。其他创办的书院大概是:朱衮创办赖店崇正书院;明代名臣郑纪创办度尾朝天书院;刘进创办鲤城紫阳书院;天启二年(1622),陈濂、唐大章在鲤城的金石山创办金石讲堂。后来,仙游还先后创办了大济乐育书院、园庄庄山书院、度尾屏山书院等。清代,仙游县也创办了一些书院,比如郑重光于雍正十年(1732)创办的游洋石舟斋,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陈兴祚倡导重建的金石书院,在游洋创办的虎溪书馆等,不一而足。

据统计,明朝时仙游境内创办的书院共有10个。明正德五年(1510),明代名臣郑纪奏请拆度尾中岳街北的朝天旧寺,扩建为朝天书院,中为学宫、祀至圣先师,又奏拨院田产为赡学田,以造就后学。后诸生吴士绅、李明桃等人进而更新,学事鼎盛;清顺治十年(1653)、雍正九年(1731)孝廉吴俊声、庠士林起渭与监生李悌等人重修。明嘉靖三年(1524),当时仙游知府朱衮、知县肖宏鲁在温泉村重建年久毁坏的崇正书院,中为正堂、后为讲堂、前为露台,东西列号20间,外有仪门,凿濯缨池,规模可观,学风复盛;嘉靖七年(1528)知县肖宏鲁拨置膏火田4亩多,改名“崇正书院”;隆庆年间,知县关玉成重修,清同治年间,茅梯云又修葺,清末渐弛废。明嘉靖十年(1531),知县刘进于东岳庙旧址修建紫阳书院,中为正堂祀朱子,至万历四年(1576)与三十八年(1610),知县胡宾、殷宗器先后两次重修书院,一度更名“一中祠”,兴化郡节度推官章蘖曾聚士在这里讲习《易经》。明崇祯七年(1634),文贤里埔尾上郑乡人(今度尾镇埔尾、屏山一带),为纪念三朝元老、一品尚书郑纪惠政爱民之德,激励后人勤学奋进,在其家乡鸣峰创建屏山书院,使得里内众多贫寒子弟得入书院学习,后以真才实学报效乡国,可惜清末书院与学事俱废。

清朝时,仙游境内依旧办学盛行,新创办了金石讲堂、罗山书院、馨山书院、溪山书院、郁文书院、麟山书院、正音书院、石舟斋、虎溪书馆、同兰书院等12个书院。清康熙(1662-1722)年间,贡生程鼎铭、监生李长华在县城西门外共建同兰书院,中祀朱子,右祀提学黄之隽,两侧各设诸生号房,以供住读,至清末书院学事中止,后开明士绅于此兴办新式学堂。清乾隆十四年(1749),由知县陈兴祚申请并被正式批准在县城东北金石山上设立金石书院,为本县唯一官办的书院,清光绪廿八年(1902)废院事、立新学,改办官立金石小学堂,后演变为仙游一中前身。清乾隆五年(1740),宗教与教育合一的罗山书院创办于赖店镇罗峰村,使罗峰这一带文化教育也大为发展,孕育了大批人才,特别在清道咸年间,名人官归执教,书院不但是传播宗教的阵地,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阵地。此外,为了使更多孩子有学习机会,罗山书院还利用官庙祠堂办起许多私塾,成为人才摇篮,促使罗峰傅氏出了几十名进士。清朝时兴泰里的游洋、石苍等山区无一所书院,学子读书要到莆田、仙游县城,非常不便,1880年,举人陈步梓等人倡议在兴山村的兴角山下建书院,老百姓热情支持,纷纷献钱、献粮、献料、献工,1883年落成,光绪十一年(1885),20名童子往县府应试,十六名中了秀才,轰动莆仙两县。

作为私学的书院,对古代仙游文化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着文教事业的蓬勃发达,仙游士子勤奋好学,名扬海内,科举兴盛,科第蝉联、簪缨鼎盛,甲于他邑,道儒名士踵出,魁彦胜流不胜书。据统计,仅宋代仙游登进士第共587人,占福建籍进士总数了8%多,且同一年间登第人数达10人以上的有18次,最多的一年是在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全县登第者达19人,还出现了赖店罗峰傅氏25名进士、枫亭蔡氏23名进士和29对父子、兄弟同登进士等科举世家。“仙游每朝廷取士,率登第。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诚如蔡襄在《仙游县学进士题名记》所言,科甲鼎盛由此窥见一斑。显然,宋代时仙游的文教达到全盛状态,走在全国前列,“科甲冠八闽”名不虚传。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对于两宋时期,元代起仙游科甲稍显式微,冷清沉寂,仿佛是一抹残阳,一缕余音,仙游元朝仅出了6位进士。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在这6位进士中,竟有两位是连科状元,为福建行省数百年中所罕见,他们就是仁德里(今龙华镇)的林济孙(公元1340年获殿试第一)和连江里(今枫亭镇)的林亨(公元1343年获殿试第一)。明清时,仙游县可以考证的进士仅有68名,其中李乔为武榜眼,李多见、陈迁分别为文科殿试第五人,第六人。另有荐辞出仕的从进士35名。同期有举人302名,其中明天启七年戴震雷、李灿英一举双魁,为文武解元;清康熙四十一年,黄梦熊为武解元、康熙五十年与雍正元年许斗与何云池先后为文武解元,乾隆廿八年张兆鳌为解元联捷进士。同时另有贡生276名,其中明代贡生曾伦贡诸礼部奏而殿试为第一人。

秉承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上世纪60年代仙游县曾连续三年获全省“高考红旗县”,眼下正在举全县之力打造“教育强县”,今年又3名高考学子喜圆清华北大的“求学梦”!(陈国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