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像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晚署沧趣老人,听水老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今福州市螺洲镇店前村)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同治七年(1868)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授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陈宝琛又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光绪九年(1883)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吏部商议将其降五级(一说降九级)处分,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宝琛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大量培养人才,推广教育为目标,曾倡导设立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倡议成立全闽教育商榷机构,当年十一月,闽县学会(此乃福建教育总会的前身)宣告成立,陈宝琛被公推为会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陈宝琛的主持下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宣统元年(1909),陈宝琛复调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1911),陈宝琛在毓庆宫行走,任宣统帝溥仪的授读,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元年(1912)2月12日,清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
民国二年(1913),命陈宝琛主修《德宗实录》,民国十年(1921),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民国十二年(1923)引荐郑孝胥入宫。民国十四年(1925),溥仪至天津,陈宝琛亦移居天津随侍。民国二十年(1931)十一月,溥仪被日本侵略者诱至东北充当伪满傀儡,次年跟踪而去,竭力主张复辟大清帝国,反对溥仪出任日本操纵的伪满蒙共和国总统,与溥仪、郑孝胥意见不一。他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他郁郁返回天津。民国二十四年(1935)病逝京寓,享年88岁,归葬福州,墓位于福州市马尾区君竹村西300米登龙岭。墓碑文:“清晋太师太傅陈文忠公墓”。
其著述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奏议》等。
晚清大臣、学者、末代皇帝宣统的老师陈宝琛与莆阳情谊颇深,目前已知其留存莆阳石刻柱联3副,分别为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资福寺2副、涵江区萩芦镇梅洋江春霖故居上厅柱联1副。其壁联3副在涵江区白沙镇狮亭村的昭惠新宫墙壁上。其撰文莆人墓志铭2块,分别是宋琢堂墓志铭、黄纪爵墓志铭。其撰文寿屏1套12扇。其还为三十年代涵江赈灾义捐对联作品。现综述之,以存史料。
一、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资福寺柱联
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资福寺石柱行楷联现存2副,一联:“云日就瞻祝无量寿(图1),天人欢喜演上乘禅(图2)。”款署:“闽县陈宝琛敬书”。此上联旁款“重兴 福州长庆寺方丈上徵下妙大和尚/诣 阙请经鼎建大殿门徒 慧 重兴本山。”此下联旁款:“徒孙 光 曾孙 辉仝为倡募重建/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仲秋吉旦。”
另一联:“资福焕然实关种福(图3),泉山宛在不减雪山(图4)。”此上联旁款:“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仲秋吉旦。”此下联旁款:“塔里信女普双领男普禧敬题”。
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宝琛赋闲在福州,任鳌峰书院山长,时年仲秋为资福寺所书柱联。
二、涵江区萩芦镇梅洋江春霖故居柱联
陈宝琛书原江氏祠堂大门石柱联,以后祠堂改建为梅阳小学,石柱对联移至江春霖故居(百廿间大厝)大门坦进去第一进大门左右(平放在地),
柱联:“一经传业基忠孝(图5),百世闻风起懦顽(图6)。”上款:“庚申年(1920)八月。”下款:“闽县陈宝琛敬题。”钤印“臣陈宝琛”、“太保之章”两方。
1917年,陈宝琛授太保衔。1920年8月陈宝琛手书此柱联。
三、涵江区白沙镇狮亭村昭惠新宫壁联
昭惠新宫是宝阳(马洋)灵惠庙的分灵宫庙,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柱联,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占地面积171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二进,三列,完好保存清代原物。奉祀的主神是林公圣侯,配神有齐天大圣、张公圣君、吴圣天妃、田公元帅等。现存清乾隆、光绪、宣统年间的石刻、木雕、壁联、壁画等文物,尤以清末国师陈宝琛的壁联作品,最为宝贵。2000年11月12日公布为莆田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宝琛所书2副高2.7米,宽1.2米的行书壁联,一联:“龙涎(高级香料)永结平安字(图7),豹髓(名贵的蜡烛)常悬富贵花(图8)。”上款:“宣统元年(1909)”,下款:“陈宝琛”。另一联:“云凝玉盏花偏茂(图9),瑞蔼(同瑞霭,吉祥之云气)银台(我国古代月亮的别称)焰更清(图10)”。上款:“麦秋之月(初夏)”,下款:“绮广”。
陈宝琛所书1副高3.5米,宽0.5米的行书壁联:“林公张圣振灵威万古英风如在(图11),田帅吴妃齐显赫千秋宝炬生香(图12)。”(吴国柱/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