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汾王氏祠堂坐落于灵川镇东进村,背靠郁郁苍苍的紫璜山,面向风光旖旎的东汾海。祠堂大埕前有一条村道,向东40米处是玲珑秀丽的娘妈庙和古色古香的汾溪宫,向西150米处即是宏伟壮丽的东汾五帝祖庙。
王姓今为全国第一大姓,人口将近1亿。王姓支派繁盛,来源众多,其中最主要是周灵王太子晋公。太子晋公因直谏被贬为平民,居山西太原,人称王家,是王氏得姓始祖。太原王的堂号为“晋水流芳”。十八世传翦公为秦国名将,曾孙元公举家迁居山东琅琊临沂,为琅琊始祖。三十三世导公为东晋元帝相国,居金陵,为金陵始祖。至唐四十五世晔公任光州固始县令,有政声,人民感恩怀德而留之,为固始始祖。唐朝末年,中原动荡,四十八世殷公避乱渡江入闽,任侯官令。五十世逢公随父入闽,居福州三山王巷,为奎山王氏入闽始祖。五十一世居公同弟楷从福州三山迁入仙游,卜居善化里(今大济镇)奎山之麓乌台村,为入仙奎山始祖。宋御史回公之元孙祖公迁锦井后,其裔成就公,由仙游再迁莆田东峤山美,为山美始祖。成就公传八世通公,南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迁徒东汾,为东汾王氏开基祖。
东汾王氏祠堂肇建于明初,历经沧桑,历代均有重修。祠堂坐北朝南,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红砖红瓦,具有莆仙建筑特色。祠堂由正堂、两厢、天井、下厅、左右回廊和外埕组成。正堂面阔5间,进深3柱。福堂构筑祖台,设置灵龛,奉祀先祖灵牌和彩绘圣像。以供族裔瞻仰拜谒,寄托追本溯源之思。彩绘圣像是:唐大理评事孔吉公、宋侍御史景深公、工部侍郎季明公、明侍御史玉荣公、兵部尚书忠端公,共五位。正堂前梁中央悬挂“亚魁”横匾,亚魁二字由莆田名书法家题写,字迹遒劲挺拔,端庄大方。正堂的斗拱、驼峰、雀替等木构件,精雕细刻,正漆贴金。撩檐檩支承的一对垂筒木作倒吊莲花造型,其雕工精湛,花型剔透丰满。
正堂与下厅之间是大天井,红砖铺设,东、西、南三面用花岗岩长石板围砌。天井中央修建三列石板长凳,上面排放三十多盆花卉,奇花异草,美不胜收。特别两盆鸟榕,造型奇特,配以美丽的溪石,百看不厌,令人喜爱。
厅大门顶悬挂一方横匾,镏金的“王氏宗祠”四字格外耀眼,引人注目。大门两边安置一对明代雕刻的螺纹抱鼓石,下面配以含苞待放的花卉,整体显得古朴、大方。大门两旁悬挂“三槐家声大,汾山世泽长”的联板。上联“三槐”指北宋王祐的的故事。王祐(924-987),字景叔,有文名,历官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兵部侍郎。王祐曾在庭院亲植三槐,曰:“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其子旦果入朝为宰相,时称“王氏三槐”。下联“汾山”指东汾,即今东进村。东汾王氏亦有“王马家声大,汾山世泽长”、“槐树公卿种,梅花宰相诗”等姓联。东进村王姓村民收藏一通明代镌刻的“晋水流芳”石碑,弥足珍贵。现在王姓村民新建楼房大门石额上大都镌刻着“晋水流芳”四字(如图),以作姓氏标志。
大门前是红砖铺就的大埕,宽敞洁净,三面砖砌围墙,南面中央为外大门。祠堂右边大道下有一口水井,大旱之年不干,井水清冽甘甜,供整个“祠堂王”人口用水,人称“龙井”。
东进村王姓人口为全村第二,共1800多人。分为四个角落:祠堂王、下店王、旧厝王、新厝王。历代东进村祖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披荆斩棘,艰辛创业,蔚成望族。王氏族人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明清时期,从这座王氏祠堂走出举人一名、秀才多名,还有不怕牺牲、奋勇抗击倭贼的勇士王甲。(王元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