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初为人师
【发布日期:2017-11-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许子和

 

那一年夏天,我告别仙游师范,踏上了北高这片热土。我的园丁之梦,从此在这里生根、发芽了……

破旧的平房教室里,排列着陈旧的桌椅,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庞,恰似含苞欲放的花朵。为了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小眼睛,我愿意扎根乡土,撑起孩子们的求学梦。踩在铺着沙土的地面上,我知道,我圆梦了,那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欣喜。在这里,我的梦想之帆,即将起航……

在那个年代,我们师范毕业生在小学界是“香饽饽”,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师资紧缺的沿海。因此,我的心里滋生出了一种优越感,觉得乡下民办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我们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开学后不久,学校举行教研活动,先由“老将”陈老师开课。听到他授课,我显然是漫不经心,他一个民办教师,能胜任吗?可是我却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他的实力。期间,他仅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幅“教学挂图”,就把课上得精彩纷呈。他声情并茂的范读,牵动着全体师生的心;他驾驭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不能不令人叹服;他别开生面的教法,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他巧妙地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把学生带进了文本的意境。哪怕是难题,也能让学生根据他点拨的思路,攻破它。他的课,让我如梦初醒:原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于交给学生“金钥匙”,以打开学习上的“锁”。

“有眼不识泰山”的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在师范学校只是学了点“皮毛”而已,之前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于是,我拜陈老师为师,虚心向他求教。他看我很有进取心,便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方法传授于我,使我渐渐进入了轨道……

那时,班里有一位女生,沉默寡言、自卑离群,时常穿着一件多处打了补丁的衣服,但她学习勤奋,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一天,我去家访后,才知道她的母亲几年前就已去世了,其父亲身体欠佳,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寒。年纪尚小的她已经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她揽下了许多家务活,如做饭、洗衣、喂猪等。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

看到这一幕幕,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让她重拾信心,我给她讲述了张海迪的励志故事,鼓励她勇于面对生活,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她听了,眼里蓄满了泪水,从中,我看到了她的坚毅。为了能让她更好地学习,我去镇上买了书包、文具、簿子送给她。点滴雨露,滋润了嫩芽。

从此以后,她融入了班集体。同学之情,点亮了友谊的火把,让她倍感温暖……她渐渐变得开朗了,不仅能愉快地和老师、同学交流,还自告奋勇地参加了讲故事比赛。

有一天,她的父亲送来了一大麻袋地瓜,说是感谢我对他女儿的关怀。我一再推脱,却是盛情难却,最后只好收下了。当时,我每月吃国家供应的米,还要搭配“番薯纤”。这些地瓜,对于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

于是,我经常煮地瓜饭吃。在这个偏远的村落,若不是逢年过节,村民们是不买菜的。他们都是吃地瓜饭,下饭之菜便是他们自种的蔬菜。所以,村里自然就没有菜摊子。我要买菜的话,得跑到很远的镇上去买,远水救不了近火……

那时,井离学校有一里远。我去挑水的时候,同行的几位乡亲总会帮我打好井水,然后挑到学校去,一一倒进水缸……那一刻,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

一年后,和我一起分配到镇里的师范毕业生,纷纷调回老家任教。当时,我的月工资只有33.5元,母亲说我若请调回乡,就能节省往返的车费,且能照顾家庭……

可是,我始终挪不开脚步。因为,我的青春之梦,已在第二故乡——北高的沃土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