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阳
何弗丧(1888-1952),摄于1949年
2017年10月27日,笔者随城厢区文联组织的文化采风团走进灵川镇何寨社区,听乡老们讲述何弗丧创业历史,现根据口述及查阅有关资料对其事迹作简要介绍。
何弗丧,清光绪十四年(1888)出生于今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何寨前店自然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庭经历变故,一哥哥早年病逝,父母为了保佑平安,给儿子取名“弗丧”,“弗”为“不”的同源字,意为“不”,“丧”意为“祸难”“丧事”,父母当初给他取名字的含义,家庭不要再有“祸难”。但家庭的状况却事与愿违,何弗丧小时父母因感染鼠疫,双双病亡,成为孤儿,生活依靠哥嫂,嫂子对他吝啬刻薄,经常吃不饱饭,但他并不自卑,从小聪明伶俐,智力发达,天资高,而且显得格外坚强。他没有钱读书,便利用平时放牛时间在窗外听人家孩子念书,还学了些字。
大约9-10岁时,福州有姓李牧师下乡在灵川传教,看到了何弗丧相貌不凡,在征得他哥哥同意下,带到福州和牧师儿子一起读书,李牧师儿子李学义考上医学院,后来到美国锡拉区斯大学攻读医学博士,成为中国有名的五官科博士,并担任解剖学科教授。何弗丧考上了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的圣约翰大学,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也是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
关于何弗丧到上海的事,还有另一种说法。何弗丧小时候被送到教会,16岁被送到上海一家贫苦人家。何弗丧一到上海,他看到上海人力黄包车生意好,易经营,作为农村来的孩子也很合适做该行,心想我一定能做得最好。次日,他向别人借来一辆人力黄包车,自食其力勤奋而艰难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何弗丧富有同情心,是个有正义感的车夫,为人慷慨,拥有良好的人脉,在上海人力黄包车行里赢得好口碑。有一天,一位同行,拉着黄包车,非礼穿着旗袍打扮时尚的千金小姐。何弗丧凭着幼时练就的一身好功夫,奋不顾身成功营救千金小姐并护送到家,为报答何弗丧救命之恩,小姐父亲答应何弗丧求学请求,送何弗丧到英国留学,留学期间,一切费用都是小姐父亲资助的。他珍惜这次难得的求学机会,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学成了一身知识,通晓七个国家的语言。黄包车的奇遇记就这样悄然地改变着他的命运。但是这种说法目前没有可靠证据,家里人也都不知道有关何弗丧在上海拉黄包车的事。何弗丧在上海读大学期间,和何弗丧一起读书考上大学的李学义一家给予学费等方面的支持,经济上应该过得去。解放后,李学义博士仍一直关心何弗丧家人的生活,何弗丧去世至1966年前每个月坚持邮寄10元钱给何弗丧夫人,使夫人经济生活上渡过难关。李学义博士后定居美国。
毕业后何弗丧在苏州桃花坞中学教书,不久就弃学从商,来到北京经营养鸡场,因无经营管理经验,养鸡场破产亏损,身无分文。这时应厦门大学领导欧阳山教授邀请,担任厦门大学英文教师。不久,又离开了厦大。何弗丧离开厦门大学后,和他的两位朋友在上海合办了上海元元牛奶公司(华洋合资),在上海引起极大轰动,当时元元牛奶公司是上海第二大牛奶公司。关于开办上海元元牛奶公司的故事,如今村里人都记忆犹新。何弗丧从莆田老家何寨村请来了三个年轻人帮忙,让他们天天重复地做着这三件事情:喂牛,刷牛毛,剪牛毛。三个月后的一天傍晚,他召集全上海养奶牛的人家,叫他们喂饱自己的奶牛明日早上五点到指定的地点,晚七点各自拉回自己的牛,到时大家领取现金,一头奶牛,两个银元,相当于今日的五担粮食。人们将信将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料,何弗丧说一不二,说到做到。英国美国等很多外商巡视了一大片的奶牛,不停地点头称赞,临走了,留下一笔不菲的定金,用于预购牛奶和奶粉。就这样,在上海办美英老板投资的牛奶厂,捞到了第一桶金,为今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何弗丧在北京办养鸡场时与苏州一女结婚,未生育,在医院领养一私生子,取名何异,后离异,何异与苏州女共同生活。何异儿子何震东于1984年11月创办“上海业余吉他学校”,发表《中国吉它音乐实况》一文,引起巨大反响,为我国吉它协会及吉它音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设立了“何震东基金奖”。1995年评为国外150位华人文化名人之一,著有《沉默不是金》、《青少年学吉他》等书。何弗丧而后娶常州一女,未生育,领养一女,名叶金秀,后改名何忆娴,何忆娴在14岁那年正值抗战爆发,跟郭沫若在武汉创建的孩子剧团去了延安参加了革命。何弗丧与养女何忆娴在广西桂林碰面一次,但父女不欢而散。据何忆娴回忆,因家里贫苦,八岁那年送到何家当养女,1937年何家搬到南京浦镇居住,不久上海沦陷,南京也很快失守。何忆娴随全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1938年初何家又迁到武汉,何忆娴进了铁路局办的扶轮小学上学,在那里受到抗日宣传队精神的鼓舞,从家出逃加入了孩子剧团,在团里,除了和大家一起进行抗日宣传外,还兼管生活和卫生医药工作。后来何弗丧逃难到香港,何忆娴所在剧团经济困难,为争取经济援助,通过上海老朋友找到何弗丧,何弗丧从香港邮去二千大洋。1942年,孩子剧团被迫解散,何忆娴在机关单位工作了几年,后又进成都省立艺专校,学习了三年美术。1950年成都解放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文工队和第四后方医院做文艺和文教工作。后来转业到地方,1956年6月,在天津和石家庄市第一印染厂,任花布图案设计专业设计师,工作达28年,直到退休。1954年,何忆娴通过上海公安局找到何弗丧莆田灵川老家,而后坚持每月向老家汇款3O元钱,扶养母亲和弟妹,直到1966年她每年过年都回乡下,后来因年纪大的原因,就没有和莆田老家再联系,对何忆娴的消息也就没有了。
正当元元牛奶公司不断壮大发展,何弗丧为人正直,得罪了上海青帮头子黄金荣的门徒,受到追杀,全家出逃到菲律宾,1925年在马尼拉创办《菲律宾华文周报》,何弗丧为创办人兼总编辑,出版不到3年停刊。后在首都马尼拉,创办了南风杂志,何弗丧亲自担任记者、负责采访、摄影、写稿、排版、评论等,何弗丧夫人在菲律宾各大城市宣传壮大有关业务,使《南风杂志》越办越大,何弗丧在菲律宾人称“铁笔评论”,知名度高,影响很大。何弗丧有《三十年来中国军事谈》(载《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1929年))等著名文章。到菲律宾三年后,在上海的朋友告诉何弗丧上海风波已过。不久,何弗丧一家又回到上海。
何弗丧回到中国后,先后到贵州贵阳经营百货公司、广西柳州承办卷烟厂,还到沈阳经营豆饼等食品,在上海兴办兴化米粉厂。
抗战胜利后,何弗丧居住在福州仓前山,与家乡的联系更为频繁。在福州开设太平洋轮船有限公司,行驶福州至上海、天津等线,因业务不能发展,不久便告收盘。1947年,经营福州百货大楼,1948年福州连朝淫雨,山洪暴发,闽江水位上涨,爆发特大水灾。这场水灾波及范围较广,市内绝大部分街道被淹,何弗丧的百货大楼被淹,损失巨大,公司破产。
何弗丧为人慷慨,热衷慈善等事业,受到他资助的人很多,在上海期间,资助不少在上海读书的莆田大学生。吃水不忘挖井人,外面赚钱,回到家乡,何弗丧修路、建设码头等极大方便当地百姓生活。自从父母病亡以来,何弗丧一直立志在家乡创办医院,在经历福州水灾后,他变卖夫人金银首饰,倾尽家资在灵川创办壶兰慈善医院(今址在灵川镇政府),游说红十字会给予药品援助,救死扶伤,为莆田、仙游、惠安等家乡人民办实事,也为健康医疗事业做出一定贡献,最后还在外欠了不少债。另外,非常遗憾的是,何弗丧在何寨建设的具有7个国家的建筑风格的庄园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何弗丧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李宗仁、陈树人等关系甚好,来往频繁。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和何弗丧夫人沈女士是结拜姐妹。何弗丧和莆田名人张琴及乡绅也多有往来,曾担任爱国诗人林庚白先生追悼会筹备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海军耆宿萨镇冰上将返闽,1946年初,萨老闽南之游于四月间莅临莆田,何弗丧到涵江参加在归侨陈杰人(陈训彝)老先生家中举行的欢迎宴会。1947年任莆田田径访一团名誉领队。1948年8月,何弗丧应林兰英父亲原中山中学校长林剑华的请求,全额资助林兰英赴美留学,195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
1952年12月何弗丧在上海病故,终年65岁。后代散居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