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
与死神抢夺生命的使者 ——记莆田市第一医院ICU主任刘刚
【发布日期:2013-09-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分之一的努力。”简单的话语,从事ICU工作十五年的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ICU)刘刚道出了每一名医生的心声。
这位从“天府之国”走出来的医生,先后在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省泉州市解放军第180医院创建了ICU。ICU学科的发展永无止境,而他便是那个甘愿为ICU砥砺奋进的探索者。
从“画饼充饥”到“付绪实施”
2013年3月,刘刚遇到了他的伯乐——市第一医院院长王国荣,王院长积极进取、富有魄力的言行举止,与他想干实事,追求ICU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在众人不解的眼神里刘刚义无反地来到莆田,作为市第一医院学科带头人,担任ICU主任。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刘刚已经勾勒出他对市第一医院的ICU蓝图:搭建集人员、设备、技术、时间四大优势为一体的平台,为病人打造一个畅通的生命通道,挽救众多危重患者,让病人得到最好的恢复。
如何使ICU能更好地发展,如何能培养出更好的团队,如何能带出一批医术精湛的学生,是医院思索的问题,也是刘刚必须面对的难题。开弓没有回头箭,刘刚迎难而上,分“三步”抓起。先“画饼充饥”给科室人员以未来愿景的规划和人生目标发展的鞭策,使科室人员达成靠奋发努力才能使愿景实现的共识。再把“画饼充饥”转为“付诸实施”,把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作为常态化学习反复巩固,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持久性学习重点加强,以“知识危机感”督促科室人员学习掌握新知识。第三步“授人以渔”。亲自备课、作课件,为科室人员培训达20多次。由“画饼充饥” 到“付绪实施”的转变,使科室面貌焕然一新。
ICU工作需要创新精神
在ICU工作,很难借鉴前人的经验,因为送到ICU病人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各不相同。其病情的多样性,注定了ICU的医护人员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也意味着,ICU的医护人员不但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掌握更加全面的、多学科知识。很多时候,需要打破常规的保守治疗,尝试用新疗法挽回病人的生命。
“用时间来换空间”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损伤控制”,这一理念,刘刚在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每个病人都在与死神赛跑,时间就是生命。而病人的病情直接决定了病人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手术,可以接受多大的手术。“损伤控制”有点像多米诺骨牌,没有掌握好,病人的病情就会频频恶化,直到生命迹象消失。
“每次抢救成功,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每个生命挽回的那刻,就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刻”。刘刚说,在我们这个“离上帝比较远的地方”,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没有锤炼长于他人之技就无法立足。
“生命之托”重如山
刘刚常跟同事们说:“ICU人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ICU病人家属把他们的亲人交给我们,这份重于泰山的lsquo;生命之托rsquo;,容不得丝毫马虎,半点懈怠”。为了观察一个重症病患,他常常连续坚守,以院为家,从死神手中抢夺回了一个又一个将逝的生命。
八天前还在“鬼门关”徘徊的郑大爷,硬是让刘刚他们给“抢”回来了。入院前半天,郑大爷缘于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部锐疼,伴呕吐、腹泻、发热经诊治后病情无好转,血压持续下降,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即转至ICU,刘刚了解病情后详细查看患者,结合各项指标和检查结果后考虑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立即组织抢救小组,予建立多路静脉通道,补液扩容等治疗。并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鉴于病情危重已经不可能按照常规送患者到手术室手术,刘刚他们在床边彩超引导下果断行经皮肝穿刺引流(PTCD)。术后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采取24小时轮班坚守,动态观察郑大爷各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经过两天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郑大爷血压回升,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数值。在此期间,他总是第一个到病房,最后一个离开,后来索性不回家,偶尔在值班室打个盹。为了抢救病人或查看资料,,他常常以方便面充饥。经过刘刚等人员的不懈努力,郑大爷终于转危为安,意识逐渐清醒,肾功能逐渐恢复,20余天后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转至普通病房。郑大爷的亲属紧紧握住刘刚的手,饱含泪花,送上锦旗以表示谢意,在场的无人不为之动容!
刘刚说,ICU的医生不是医仙,而是与死神抢夺生命的使者。肩负“生命这托”,容不得丁点虚假。在ICU的路上,哪怕再艰难也会坚持着一直走下去hellip;hellip; (黄晓梅 黄辰彦)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