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情注笔墨 孜孜求艺 ——记莆田市书法爱好者翁国华
【发布日期:2016-11-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我认识好友翁国华比较早,那是在1990年左右,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单位搞宣传工作,那时单位有一份小报,我当任美术编辑,每期报纸版面编排我都要上印刷厂校样,在印刷厂制版车间,我总是见到一个帅小伙子,在工作之余忙于临摹碑贴。出于好奇,我总是上前观摩他的习作。
初见翁国华,便感受到他气质大度洒脱,笑容亲切。有一次工作空闲,我和他聊起与书墨的缘,他便娓娓而谈。他说:自小就与书法结缘,父亲一手雅致的小楷书,给幼时的他种下了书法的种子。上学之后,翁国华最爱上的课就是“毛笔习字课”。高中毕业后,当起莆田县印刷厂.摄影制版车间技术员,工作之余,坚持临摹各种碑贴,诸如《丧乱帖》、《频有衰祸帖》、《兰亭序》、《祭侄文稿》、《刘中使贴》、《韭花帖》等,几乎天天都要拿笔写字作为兴趣排遣等。
翁国华把临习书法作品当做一种日常的必修课,坚持读贴习书,即使生活枯燥、处境艰难,坚持以书法相伴。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辛苦探索,执着追求,翁国华对书法有着自已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书法要讲究“三法”:一是“有法必依”,不能师心自用,要严肃地学习,研究传统。二是“知法犯法”,不能泥古不化,一味因循。三是“法外求法”,形成自已的风格,不能一味地照搬古人。他待人行事极为认真执着,写字时从不失严谨与细致。
作为一个书家的翁国华,同样关注着书法对于提高人的修养形成健全人格方面的巨大作用。他一方面认为书法作品即心灵的流露,体现着人的品行与修养:“虽因翰墨流,亦自胸襟出”。读贴习书的过程,就是与古人心灵沟通的过程。学书者应当用心揣摩,体会前贤的精神境界,悟得其中深远的意味,由技进乎道,如此将对身心起到一定的滋养作用。另一方面,翁国华主张用“敬”和“慎”态度来对待书法创作,因为挥运之际,正是书者展示性情、体现教养的过程,所以在书写时必须排除杂念,远离浮躁,在平和的心境下才能写好字、创作出好作品。平日里翁国华总是以学者的本色进行着书写活动,他的每张习作绝无离奇怪诞、哗众取宠,所以作品以蕴藉隽永面目示人,短札巨幅皆有雅正之气。1995年12月,翁国华行书书法作品被莆田市人民政府送选晋京展览,1996年,他被福建省书法协会吸收为省书协会员。
由于有一手好字,退休后的他被企业聘请,无论事务多忙,都没有放弃临摹碑贴,没有停止对书法艺术的钻研,学书时切实体会碑帖的风神意蕴,创作中进而又与古贤精神相接,完成好这双向的交流互动过程。他的书法融合了碑与帖的技巧和精神,化成众家,不露痕迹,又能自出新意。翁国华诸体皆能,篆、隶、楷,沉稳端庄;行草则温润潇洒,灵动飘逸。
细观翁国华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到他的书法“重韵尚法,和谐有致”,显露出文人武将之风韵。特别是行草作品其笔势转折之间,体现的是自已的修为和心性。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书法作品展览捧奖,并刊登报刊、杂志。他的书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看好,也被众多政府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和百姓家庭所展示,被海内外书画收藏家珍藏。
如今,翁国华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他仍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一如既往地驰骋于书法天地,攀登书法艺术之峰。他说:“须知书法最高艺术,当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从事书法艺术活动要融入人生,要追求真、善、美,进而感动人,教育人,收到移风易俗的效果。”他的理想是用书法艺术传播国学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