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从“雷霆惊蛰前”说起
【发布日期:2015-03-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荣清

正月初七早上,细雨蒙蒙。忽然一声春雷响起,坐在凤凰山公园凉亭里的几位老人便嚷嚷开来。有的说,雷霆惊蛰前,没水去刨犁。有的说,雷霆惊蛰前,暖瓶砸对牌(对半之意)。表述有区别,意思一个样,都是指今年可能少雨多旱。
老人们所说的“雷霆惊蛰前”当是莆田农谚。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在老人群体中依旧津津乐道。那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形式,已深深地烙印在老人们脑海之中,成为老人们应对天气变化的本能反应。
众所周知,气候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历史上,莆田可谓是“蒲草丛生、沧海桑田。”兴化平原深受旱灾水患之苦,尤以水患之严重,堪称一绝。查莆田一名由来,据宋《莆阳志》曰:“莆地多蒲艾,后以频有水患,故去水为莆。”后来的明《兴化府志》则认为,蒲与莆本来就通用。其实,又据《资治通鉴》记载,莆田古名为莆口,其名始见于公元六世纪。莆口传为今秀屿区东庄镇莆头地方,另一说莆口即为今天的城厢区,梁、陈时潮水可达凤凰山下。不管宋朝或明朝对莆田地名的表述孰是孰非,历史上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是肯定的。于是有了木兰陂这一宏大水利工程,它兴建于宋朝,见证了莆田先人与大自然灾害英勇抗争的伟大壮举。新中国成立后,东圳水库、金钟水库等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纷纷竣工,更是为莆田成为宜居城市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显然,面对自然灾害肆虐,莆田的先人和今人,以非凡的智慧,书写了英雄史诗般的篇章,大大提升了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莆田农谚的气象预报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农谚作用力已是逐步下降,以至于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莆田农谚了。
其实,莆田农谚是流传在民间的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单纯是莆田先人探索自然的智慧结晶,还有另一层涵义在里面,那就是对自然之道怀有敬畏之心,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这一点,在任何时候却不应当被忘记的。无论是古代的木兰陂,还是当代的东圳水库、金钟水库,这些水利工程的杰作,无不是遵循自然规律而建成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相处之中,要勇于改造自然,但不可蔑视自然,不可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唯有此,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不怕“旱情”,“风调雨顺”。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