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3年3月26日早8时,李天金在撰写莆田市第一医院儿科第二篇报道:《人民日报》发表“台胞女婴莆田求医记”之后----访莆田市政协委员、儿科专家李金水教授。
雪白的病房里,面色苍白的李天金仰卧在病榻上,一条白色的塑料管从墙上引出后插入他鼻孔,输氧在进行中。他床头的吊瓶上挂着两个塑料袋,一个装着扩张血管的药水输入其左手血管;一个装着4.25%的腹膜透析液,通过置管流进其腹腔。李天金左手扶着垫着厚纸板的笔记本,右手执笔疾书。他正在撰写《决不让祖国的花朵看病难——记莆田市政协委员、儿科专家李金水教授》一文hellip;hellip;
以上是我们在2013年3月24日上午8时许,在莆田市第一医院肾内科5~6病房里看到的一组特写镜头。
年届七旬的李天金是《中国科学报》、《福建日报》、《福建卫生报》、《中国武警》等多家报刊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这位出生在莆田市江口镇的多产业余新闻工作者,1994年参加《湄洲日报》首期新闻培训班并被任命为班长。1995年他参加《福建日报》第四期新闻培训班后,正式加入党报通讯员队伍。截止2013年3月20日,他已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报刊杂志、广播电台上发表作品3000余篇,其中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近60篇。1996年度,他在《福建日报》上稿63篇,荣登省党报百名优秀通讯员榜首。
3月8日晚,李天金在伏案创作莆田市第一医院儿科的报道——《血浓于水,情比娘亲——台胞女婴莆田求医记》至清晨6时,因过度疲劳,大脑供血不足,引起间隔性休克而昏倒在写字台上。他的爱人急忙用电话求救于莆田平民医院值班的谢奇峰副院长。谢副院长马上派急诊科主任郑开平乘救护车到场抢救,后送至住院部治疗。经过三天治疗后,李老的病情好转,3月11日,他从电脑网络上查到《福建日报》已发表他的《血浓于水,情比娘亲》文章并已有近20家网站转载该文后。他喜出望外,彻夜难眠,受了冷,结果引起感冒发烧,进而引发多种旧病,处于病危状态。莆田平民医院遂向市120急救中心求助,后转至莆田市第一医院肾内科。当天下午2时30分由市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喻耀华、副主任医师林良金、主治医师王凤钗联合行颈动脉插管手术 。当天下午4时许李天金开始做首次诱导式“血透”,经过2小时30分的血液净化,他的血压由68/42mmHg升至106/53mmHg,生命终于得以保全。
李天金还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并发症、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使他的左脚萎缩变形。他一天要做5次的腹膜透析,输4瓶的药水,服3次降压药,打2次的胰岛素,泡1次药澡,每周还要做3 次的血液净化hellip;hellip;
一个身患重症的老人,一个用这些揪心数字维持生命的老者,竟然存活了6年!而且每年能见报文章近十篇,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李天金常说:“我要做命运的主人,让死神望而却步!”
李天金的病情又一次好转后,他又躺不住了,他边打点滴边腹透,边吸氧边写稿。3月16日至25日,他又在《人民日报》、《莆田侨乡时报》、《湄洲日报》、《福建卫生报》发表了四篇力作。
有人问病入膏盲的李天金:“您都病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要如此拼命呢?”1944年出生在一个踩三轮车工人家庭的李天金说:“毛主席让我站了起来,邓主席让我富了起来,胡主席让我响了起来。我身患多种疾病,是新医改救了我的命,是医者仁心让我多次逢凶化吉,我是为了报恩而义务创作的。我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要生命不息,就笔耕不辍,努力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陈秀芳 郑国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