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正在认真挑选购买荔枝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一般在每年的7月23日左右,今年则是在22日,此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在我市城乡“过大暑”吃荔枝的习俗仍流传至今,家家户户都在这天准备了大量的荔枝,先浸在冰冷的水里一段时间,然后再与家人一起品尝,此外,在这天走亲访友时,人们也会带上荔枝作为赠礼。
大暑既然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天,荔枝又属于热性食物,为何我市民间一直流传有这个习俗呢?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大暑节气是在梅雨季节刚过后不久的月份,此时天气虽热,但暑主阴,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甚至发病,而吃了荔枝,能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以驱除暑、湿。同时,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因此,民间这样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炎炎夏日,将荔枝清洗完毕捧在手上,恰如一颗颗珍贵的红宝石。放一颗入口,甜蜜滋味瞬间占领舌尖,沁人心脾,最是惬意。“荔枝营养高又美味,不仅可以买给自己家人滋补身体,还可以馈赠给亲友交流情谊,加上我们莆田的风俗习惯,过大暑送荔枝再适宜不过了。”正在超市选购荔枝的市民蔡小姐向记者说道。昨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已经有不少市民到各大超市等开始购买荔枝。据一位水果店的店主告诉记者:“我们莆田有大暑吃荔枝的习俗,所以最近几天前来购买荔枝的市民比往常多了很多,今年的荔枝价格基本与往年没有太大的变动。”
此外,米糟的香味同样是莆仙人对大暑的集体记忆。每逢大暑,家家户户将先前准备好的米糟拿出,一家人围在一起共享米糟的香甜、酥软。熟知米糟制作工艺的王大娘向记者介绍道,米糟的制作非常简单。选取粒大而均匀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入清水淹没浸泡。注意掌握好时间,泡好后捞出沥干水分。在蒸格内铺一层纱布,放置蒸锅上,将糯米均匀松散地舀入,加盖用旺火蒸。将蒸熟的糯米舀入大容器中,把酒曲碾成细粉。然后,再将米捧入微波炉用的大玻璃碗中抹平,用保温材料裹上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米糟以其甜而不腻,清爽可口的特点,让人们浸透在品尝的其乐融融中。
同样,温汤羊肉也是我市过大暑的又一大习俗。据贩卖羊肉的小店摊主王师傅介绍,大暑期间,羊肉生意会比平时好几番。之所以羊肉会走俏于大暑市场,是因为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据传,温汤羊肉起源于仙游城郊的龙华镇,当时一户以宰羊为生的人家因躲避倭寇,而把刚杀好的羊放进一个盛着沸汤的木桶里,用锅盖捂上便逃难出门了。等回家后发现桶里的羊肉味道不带一点腥味,且极其美味。从此以后,他就如法炮制,做出温汤羊肉,上市叫卖,饮誉四方。大暑时节,喝上一碗热乎乎的温汤羊肉,肉质之鲜美暂且不谈,仅论其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的特点,就足以让人大呼过瘾。此后,人们也逐将温汤羊肉奉为大暑佳品。
大暑时节,荔枝、米糟、温汤羊肉等等食品将营养与美味紧紧结合,既体现出莆仙人民在饮食品质上的追求,也表现出人们对生活中的大智慧。(时报记者 翁志鹏 实习生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