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林文瑞(左一)与同事在学习《救助管理办法》
“多做好事心里舒坦,只要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救助,累点不算什么”。这是记者在采访市救助管理站林文瑞站长时,从他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1985年,年仅20岁的林文瑞在服役的部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火热的军营里摸爬滚打了13年,1995年,其转业回到地方,从事基层民政工作至今已15个春秋。
1995——1999年,林文瑞在任原莆田县民政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司党支部组织委员时,几乎是把全部的时间花在下乡中,他经常来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宣讲缴纳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知识,让广大农民朋友充分认识农村养老保险的好处。因为工作突出,他先后被调任为原莆田县福利院支部书记、市福利院副院长并兼任市福利院湄洲分院负责人,也曾被调至中国莆田SOS儿童村负责筹建青年公寓工作。虽然工作岗位几次变动,但不管任哪个角色,林文瑞总是以一名军人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工作。2007年,林文瑞调至市救助管理站任站长、支部书记一职,开始全面主持市救助站工作。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陈季术说,林站长刚到任没多久,就开创了全省多个救助工作的先例,通过“社会办福利”、“站校共建”、“站企共建”等一系列工作方式,改变了传统救助工作模式,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开创了全省救助站与社会共建的先例。“因为诸多原因,刚到任时,一些不符合救助的对象被送过来的事情时有发生,让我们的工作很是被动,为了便于工作开展,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先后与相关一些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并把详细介绍救助管理政策及对象、救助方法等内容,进行宣讲,并向社会公布,从而很大程度保证了救助工作地顺利进行”。林文瑞说。
据该站的指导员阮启煌告诉记者,自林文瑞任站长后,不但让站容站貌发生巨大的改变,工作也是显出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局面,特别是通过与职业中心及部分社会用人单位等进行共建,为一些需要救助,且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自食其力,受到被救助者的欢迎,也率先开创了救助站兼当“红娘”工作的先例,全站工作人员不管在工作、生活的热情都非常高涨。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封来自四川籍受助者写给市政府的感谢信,对救助站给予无私的帮助很是感激。信中说,该受助者是四川大竹县人,于2007年初来到莆田寻找工作,但因为随身携带的物品及几百现金丢失,让他一时生活陷入困境,在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帮助下,不但为其找到一份工作,还为其提供一些衣服、现金等生活物品,帮其渡过难关。“林站长就是我们的亲人hellip;hellip;”。谈起林文瑞,来自湖北恩施的小余一脸的感激。他说,因为其家乡在山区,经济条件落后,2009年来到莆田却因为没有什么文化,加上人生地不熟,给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林文瑞站长及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为其在某广告公司谋到一份差事,目前每个月包吃住,工资有近1500元,帮其渡过生活难关,实现了自我救助。林文瑞不但对工作认真,对受助者热情,对自己的职工也是关心有加,今年刚分配进站工作的林丽梅对此深有体会,这位来自泉州南安的她因为远离家人来到莆田工作,刚开始时多少显得有些不适应,林文瑞除了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外,工作中也是给予无私的关心。林丽梅说:“遇上林站长这样的好领导是我的福气,让我在这里工作也享受到家的感觉”。
据记者了解,林文瑞担任站长后,除了在做好平时救助和上街劝导,为流浪人员送衣送物等工作外,每年的除夕夜,其都会邀请一些在莆田上班没有回乡过年的受助者到站内一起“围炉”,共迎新春,正因为林文瑞把受助者当作亲人一样看待,许多受助者有什么话也都乐意向他诉说,甚至一些回乡后的受助者也不时打电话问候。采访中,林文瑞说,这一切工作能开展的如此顺利,与上级领导、同事及社会许多热心人士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我们站的很多工作人员都很认真,特别是指导员,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开展工作也是很难的,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本身就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林文瑞笑着说。 (时报记者 翁志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