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禧天后宫
【发布日期:2009-10-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禧天妃宫妈祖护国庇民传说产生最早的地方之一,有宋代瑞明殿学士洪迈在其《夷坚志》中记载: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福州航海商人郑立之,船自广东番禺来,停泊在浮曦(今莆禧)澳内。翌日早上要起航,乡人转告海面发现有六艘贼船翔集洪波间。郑氏得知后,惊惶失措。便到天妃宫烧香卜封,祈求妈祖保佑,而后起航出海。航船不久,果有六艘贼船翔集洪波间。其中有二艘正迫近郑船。郑氏窘迫,遥祝瞻神祠致祷。突然间,天空云雾勃起,风雨欲来,惊波驾山,对面不相睹识,全如深夜。郑氏大惊,待雨霁雾开后,方知船已离此船数十里,贼船则偷偷地朝东南方向逃去。而郑氏安然无恙,感谢妈祖之所赐。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夏秋之交的一个夜晚,数百人倭冠从莆禧城之北水涵洞偷偷地爬进城内,胡作非为,杀人掠物,惨无人道。此时,城内民众不知原委,误以为是天降“魔兵鬼卒”,一时惊惶失措,哗然一片。后来才得知是一群钻洞而来的残倭。全城军民便立即组织起来奋力抗击,关上城门,狠打来犯之敌。其时,有的民众到天妃宫祈求妈祖“助威助战”,驱逐倭寇。据传:妈祖显灵,派“千里眼、万里耳”,召集所在“山神、土地神”等,手执兵械,埋伏水涵口,配合民众抗击倭寇。吓得倭寇个个屁滚尿流,抱头鼠窜。除少数急先钻洞潜逃外,其余全部被歼。后来,古人就在这个水涵洞口竖起数根长短不一、奇形怪状的石柱,以示妈祖指派的山神、土地神在此守洞护城。此石柱至今还保存一部分,为明代文物古迹。
莆禧天妃宫,清初截界时无迁。康熙二十年(1681年)沿海复界,庙宇和妈祖神像保存完好。民国初年,乡民募资修建。1951年设立小学,1982年再次重修。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莆禧城的重要附属文物之一。
现在的莆禧天妃宫为前后二进,中设天井,天井中间有一棵古老的树木。据说,山树龄与天妃宫为同年龄,成为庙宇内的一项宝贵的文物。庙宇外埕右角,有一口古井,井旁置有一口石槽,也是原始之物。城北外不远处,有一口八卦井,直径约3.5米,用青石砌成,分九格,每一格长约一米,中以30厘米见方的石柱相隔。其中石柱出土部分,离地面约80厘米。每格中的石板出土部分,离地面约56厘米。每格石板按文王后天八卦卦位排列,即:东,第一格“震卦”;东南,第二格“巽卦”;南,第三格“离卦”;西南,第四格“坤卦”;西,第五格“兑卦”;西北,第六格“乾卦”;北,第七格“坎卦”;东北,第八格“艮卦”,卦号为“阴雕”,卦形为26厘米times;23厘米。据学者考证,此井系属明代建筑物。(未完待续3)(郭大卫)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