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岩山公园入口处如诗画
莆田公园建设渐入佳境,今年我市投资近两亿元建设公园,重点实施绶溪公园、东岩山公园、玉湖公园(续建)、泗华水上公园和莆田市九华山植物园,为市民游憩提供更好的环境。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到目前为止,今年公园建设已完成投资12410万元。
自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我市园林绿地建设快速发展,新增公园8处、街旁绿地10处、滨水带状公园3处,新增公园绿地面积共计324.54公顷。截至2010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207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2363公顷,公园绿地面积520公顷,绿地率37.89%,绿化覆盖率4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各类公园绿地以“绿线串珍珠”的形式,形成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市民步行10-15分钟就能到达一处公园绿地。城市公园绿地真正走近居民生活,融入宜居家园。
据了解,我市公园绿地建设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优势和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借山、借水、借林、借文化,依山傍水建园,构建分布均衡、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从用地特征上分析,我市公园绿地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山地公园和滨水公园。其中,创建前建设的公园绿地大部分依山而建,如东岩山公园、龙脊山公园、凤凰山公园等;创建以来新建的公园大多数傍水而建,如绶溪公园、玉湖公园、南湖公园、泗华水上公园、木兰陂公园和妈祖阁公园等。如九十年代初,利用山林和历史宗教文化等资源,建成供市民登高揽胜的东岩山公园。由于建园初期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公园基址山地多、平地少,设施配套不足,功能尚不完善。2010年,我市将东岩山公园改造、扩建工程列入创建重点项目,按照公园改造设计方案,扩大公园用地(平地)面积3.8公顷,整合道路交通、增设管理服务设施和防灾避险配套设施,补植绿化,丰富植物景观。经改造后,公园服务设施更齐全,文化内涵更丰富,景观更优美,更好地发挥城市综合公园的功能。又如玉湖公园于2007年利用木兰溪支流筑堤成湖而建,以“生态、文化、景观、休闲”为主题,充分融入玉湖祠、熙宁社、妈祖宫等历史人文景物,形成以自然水体为主景,莆仙文化为内涵的城市综合公园。
我市还借水借林,建设北洋带状公园。据统计,中心城区内河河道总长度达25.77公里,两侧荔枝林总面积约251.64公顷。利用城区滨水区域及两侧荔枝林,结合内河整治建设北洋带状公园绿地,成为我市园林建设的重头戏。北洋带状公园建设范围包括延寿溪和企溪河段的10条滨水荔枝林带,总长度18.07公里,用地面积约180.94公顷。通过北洋带状公园建设,形成环中心城区的都市“荔廊”,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效果,凸显“荔林水乡”绿化特色。另外,借独特文化,建生态文化公园也是我市创建特色。我市园林建设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在公园建设中融入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以及文物古迹等,例如妈祖阁公园、木兰陂公园、南少林寺公园、泗华水上公园和绶溪公园等。
据了解,我市公园绿地建设注重高起点规划设计,主要公园绿地可达性和安全性较好,能够满足游憩、服务及防灾避险功能。另外,我市还高度重视城市公园的规范化管理,积极保护城市公园建设成果。全市大部分公园免费对社会开放,体现公园公益性;逐步完善公园游览、服务设施和安全设施,加强园容园貌维护,不断提升公园环境质量;及时充实公园管理人员,建立公园24小时安全巡查制度,逐步实现公园管理规范化。 (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朱玉清 薛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