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围堤工程和国投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工程昨日动工建设。这两个国投项目的动工建设,将大大提高莆田作为港口城市的货运中转作用,对莆田建设优质港湾,打造面对包括台湾在内的国际化临港工业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围堤工程建设
拉开现代大型工业港区建设序幕
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围堤工程规划围海造地总面积约为3.29万亩,工程造价为43.18亿元,计划分三个工段连续施工,总工期72个月。该工程是湄州湾石门澳产业园区项目的前期工程,它的开工标志着莆田正式拉开建设这一现代大型工业港区的序幕。
据了解,石门澳产业园区位于湄洲湾中部地域,规划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其中港区用地13.95平方公里,港区后方用地约13.75平方公里,海岸线12.78公里。港口作业区可发展10万吨级散货及集装箱泊位25个、5万吨级泊位9个、0.5~5万吨级泊位6个,成为一个具备原材料进口、工业加工、相关制造业所需的散杂货运输、产成品的集装箱运输、支持保障功能的现代大型临港工业港区。同时,设计未来向莆铁路编组站即位于石门澳开发区内,港区可与铁路形成无缝联接。该项目通过围海造地、浅海深用,将形成优质港湾,打造面对包括台湾在内的国际化临港工业园,对区域经济的形成和拉动有着重要意义。
煤炭中转基地将提升莆田作为港口城市的作用
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位于莆田湄洲湾东埔镇西山村西山围垦区内、塔林村南侧附近,一期工程拟投资19.687亿元,设计码头年吞吐量为1500万吨,其中供湄洲湾电厂等用煤680吨,铁路装车720吨,汽车装车100万吨。拟建7万吨级、10万吨级卸船泊位各一个。基地堆场堆存量设计为114万吨,可满足平均堆存期14天的要求。
福建省是煤炭重点调入地区之一,2008年全省煤炭消费量约为6050万吨,其中调入量4200万吨左右,占到全部消费量的69%,而船舶运输一直是福建省最主要的煤炭调运方式。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的建设,将使莆田成为福建省煤炭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莆田港的重要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