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最近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沿海港口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以厦门湾、湄洲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一意见的出台,群情振奋,将有力地助推莆田港城崛起,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
莆田港货物吞吐量明年可突破5000万吨
打造东方大港不是梦
▲图为LNG站线项目 唐群英/摄
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的我市,拥有十分优越的港口资源,湄洲湾、兴化湾和平海湾被称为莆田的“三湾”。莆田港规划的港口岸线总长129公里,规划可建码头泊位260多个,总吞吐能力可达7亿吨。目前,已开工建设和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的港航项目共14个,总投资102亿元,码头泊位29个,设计年吞吐量可达1亿多吨。其中,湄洲湾将重点发展新型能源、石化、钢铁、船舶修造、林产加工等临港工业,建设成为重化工业基地,港区将形成秀屿、东吴两港区为主体,枫亭、湄洲岛港点为补充的总体发展格局; 兴化湾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港口物流、能源等临港产业,建设成为大型装备制造与能源中转供应基地、港口物流中心;平海湾将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等临港服务业,建设成为莆田滨海新城中心。
湄洲湾、兴化湾和平海湾是莆田未来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也是我市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开发好“三湾”资源是莆田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
去年,莆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港口发展物流业,建基地发展临港工业,建企业发展海水养殖”的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莆田市“十一五”临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通过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加快了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向海洋和海岸线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以海洋渔业、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药业、海洋能源产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已初现端倪,包括LNG天然气、妈祖城、林浆纸业一体化、30万立方米中心油库、25万吨级散货码头、燃气电厂、修造船厂、港口构件预制中心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设。与此同时,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福厦高速公路复线、滨海大道等重要交通项目陆续推进,以“两港一城”为龙头的港口城市联盟和以“三湾两岛”为载体的海洋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形成。通过海陆联动以及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等运输干道的兴建,莆田市将城市交通与港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进入内地争取货源。莆田有希望将腹地纵深扩大至湖南、湖北及京九铁路沿线的广大内陆区域。近几年莆田港口吞吐量增长迅猛,2007年已达到1620万吨,与世界上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个港口实现了通航。到2010年,莆田港货物吞吐量有望突破5000万吨,将成为全国5000万吨级以上大港的新成员。此外,我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加快构建临港产业集聚新平台,促进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配套协作,带动发展关联产业集群,建设优势明显、集聚强劲的环“三湾”临港产业带,着力打造一批产值上五十亿元、百亿元的大型临港工业企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加快莆田港口经济发展、壮大港口经济总量提供产业支撑。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我市位于海西经济区中部,《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我市实现港湾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港口经济,全面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起有重要的作用。(时报记者 林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