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还原美丽乡村
【发布日期:2012-11-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建起花卉苗木基地

近日,中华环保世纪行(莆田)采访组一行来到荔城区西天尾镇的昔日畜禽养殖大村林山村看到,猪栏鸭舍全部拆除完毕,村中空气清新、溪水清澈hellip;hellip;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林山村村民们纷纷建起猪圈养猪。随着猪肉价格上涨,畜禽养殖队伍和规模不断扩大。靠养猪,村民们增加了收入,盖起了楼房,但养猪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你在马路边就会闻到猪的臭熏味。”林山村书记喻福新介绍,那时候,村民都不敢碰沟渠里的水,村里到处是猪粪便,耕地全部富氧化,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村里一年到头蚊蝇肆虐。
2012年5月,西天尾完成畜禽养殖整治工作,全镇共拆除养殖场466139平方米,关闭养殖场36908平方米。在开展养殖整治的同时,西天尾也积极进行拆后养殖场的复耕和关闭后养殖场的转型工作,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引进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引导养殖户们引进项目,复耕转型,以使他们能利用土地,并重新走上劳动致富的道路。据荔城区农业局副局长李少华介绍:“自2010年开始西天尾林山、象峰、渭阳、后黄、下垞等多个乡村列为禁养区后,我们就开始养殖场复耕转型以规划引导转型;以资金帮助转型;以科技促进转型;以项目带动转型。”
据调查,西天尾平原14个村拆除的鸭场现90%以上都已种上地瓜、大豆、花生等旱作作物及花卉苗木等,猪场复耕30%左右。山区共拆除畜禽场实现复耕转型的约占55%。
平原的养鸭场,现在90%以上都已种上旱作为主的粮油作物、果树及花卉苗木等。山区、半山区的养殖场多为旱地、山坡地,比较适合种植苗木。去年7月,西天尾组织山区村干部、群众18人前往漳州参观考察漳州的几个大型苗木公司和现代农业基地,后来村两委也自行组织干部群众往漳蒲、拓荣等处参观考察。目前山区发展桂花、红豆杉、茶花、富贵树等苗木的农户有20多户,面积500多亩;林山、下坨两个村种植油茶面积近1000亩;半山区的后埔、林峰等村的大量养殖场都被专业户承包种植花卉苗木,苗木生产已初具规模。
食用菌是西天尾三个山区村(林山、下垞、象峰)比较适宜的农业项目。今年初西天尾镇就多次与农业局、老科协、市农科所等部门联系沟通,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今年从省农林大、市农科所引进了紫孢平菇、鲜味菇等新型食用菌品种,现种植物已发展七家,种植了紫孢平菇、鲜味菇、香菇和黑木耳等四个品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种植户原先也都是比较大的养殖户,他们现在的菇房也大多利用了原来的养殖场或在废墟上搭建而成,为确保该项目的示范成功,镇政府指派了专人负责,资金方面也给予了种植户一定的补助。
水果、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在山区也是十分适宜的发展项目,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引导鼓励下,在拆除的养殖场上,今年引进种植了80亩的平和黄心蜜柚,镇政府派人从安溪购买了十三万株的铁观音免费发放给群众种植,林山村的无花果今年扩种已达100亩。此外还引进试种了金银花、金线莲等中草药品种。
林山村的喻金焕、喻德忠、吴瑞芳等几个村原先都是多年的养鸭专业户,也都靠养殖发家致富,而且他们曾经也都是村干部,在养殖整治中他们都带头拆除,今年这几户又带头对养鸭场改造成淡水养殖泥鳅,3户村民共发展了50多亩。泥鳅养殖无污染,而且对环境、技术要求也不高,当年即可收益,是短平快的一个项目。
另据了解,西天尾镇还计划建立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及建立一批具有山村特色的采摘园,以此来示范带动山区群众发展先进适用的新型农业项目。今年6月镇政府还与省农科院签订协议,聘请专家对林山、下垞、象峰、渭阳和后黄五个编制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一系列措施探寻新的出路,实现彻底禁养。(时报记者 吴芹芹 文/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