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亦可楼外墙
图为亦可楼内景
图为马洋埔土楼残垣
本报讯 一幢珍品,千古奇观。近日,记者在园庄镇东石村看到,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当地的土楼。
园庄有土楼,还有以“土楼”命名的行政村,这个村现有村民近3000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为防匪患而建座土楼,后命为村名。如今,东石村的清代土楼——亦可楼,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与永定土楼相媲美。东石村在园庄镇驻地西北侧5.7公里,有11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500多户2365人(其中畲族165 人)。整个村庄形状像梅花形。据介绍,园庄区域原有土楼十多座,东石亦可楼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土楼。这让东石的村民引以为豪。这座土楼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郑珠甫为抗御强盗,保护百姓财产安全历经三年,共花费了五万多纹银所造。亦可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内部用木结构,建成这座通高16.5米,边长21.6米的方形土楼,土楼西南面为正大门,东南设一个边门。大门用青石磨光制作,外框呈长方形,内框作拱洞门,二、三楼才有窗口,也用青石制作,土楼四周共有78个枪眼。根据当地居民介绍,原先园庄的洋尾马洋埔也有土楼,该土楼建筑在1921年的一场火灾中内部木质建筑已经化为一片灰烬,但外部墙体仍保存完好。从马洋埔土楼北侧进去有一大门,用青石砌成的门框没有门扇,但依然靓丽大方,上刻“自得居”三个字。走进大门,只见周围除了土墙外空荡荡的。土楼长和宽都是25米,占地625平方米,高3层约12米。其墙体厚实,宽达1.2米,材料用白灰、红土、石子、沙和糯米等按比例混和而成,类似“三合土”,但坚固得多,近乎现代水泥浇灌,用石头敲击亦无妨。马洋埔土楼如今只剩残垣,令人惊奇的是,墙体没有任何物体遮挡,经百年风雨却依然坚如磐石,没有坍塌。
园庄土楼,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现代人旅游观光、体验生活的好地方。目前,该村充分发挥驻村党员干部的人脉、信息、资金等优势,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修缮资金和保护技术,共同保护好开发好这座土楼。 (时报记者 凌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