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茶点,深呼吸作冥想,此般形式摆上桌,便能塑成读书的形式感?非也。读书之形式感,来自于灵魂之中对书籍的热望与探求欲,在探求中与作者的神思碰撞,又怎能仅靠单纯几个形式动作求得?
诚然,以形式作读书伴侣,能够提升读书的环境品质,调动读者对读书的特殊情感。然而读书的形式感并不全由此而来,形式万不可等同于形式感。欲鲜活整个社会读者的读书热望,重心应是培养形式感,而非仅将形式做足全套。
代代中华儿女烂熟于心的凿壁偷光,众人皆睡我读书之类的励志名人都在路灯下、墙角边、被窝手电筒下告诉世人:读书可不一定需要形式支撑,心中对知识的渴求,才是我形式感之源泉。在没有繁杂多余的形式作扰时,读书便成为一项纯粹、神圣的大事儿,更能让读者重视书中的文思流淌与作者的心路飞扬。形式上的“白贲”促了本真的繁华,读书也更易成为我们的精神主粮。
另一方面,花香茶点之徒的“形式禁锢”在一定程度会施加于读者思维定势。在精致舒适的形式浸染中,读书观念甚至也将被逐步扭转,跌入“没了花香与茶点便读不下书”的怪诞沼泽之中。长此以往,曾经英雄的路灯下,微光中埋头的身影,可会成了形式主义的笑料?
于社会之处境,养成了众人对读书本身的形式感,以读书为喜为乐,拂过全社会的读书之风才有真正升起的可能。地铁、公园,处处都可是汲取营养的圣地,白日、夜中,时时都可是喂饱神思的大餐时间,读书的形式感于其中流淌不息。
若吾辈任形式主义自流,任形式之风侵蚀读书此事的神圣,一桌茶点与花香便可做个读书之人成了大流,潜心以读书本身为求的读者将如何置身?过冗的形式,淡化了读者对书籍文字进行深刻思考的欲求,堵塞了读者与作者神思之间的通路,读书之奥义,也将由此变异。
读书活动,更应晕出读书的魅力画卷,当是书架边、书桌旁、墙角里书页的翻动、读者的专注与投人。时间与地点,都不会是阻碍我们读书的牵绊,过冗的形式,也绝非我们的追求。读书的形式感,由心而发。 (莆田二中高三(5)班 李夏汐)